積毀銷骨
成語拼音
- jī huǐ xiāo gǔ
積毀銷骨成語解釋
- 積聚;毀毀謗;銷熔化。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
典故出處
- 《史記·張儀列傳》衆口鑠金,積毀銷骨。”
成語典故
- 而股肱之臣不惟國體,職競尋常,自相楚剝,爲害轉深,積毀銷骨。★《晉書·劉喬傳》
成語造句
- 衆口鑠金,人言可畏,即便你品行高潔,也架不住長期的惡意中傷,積毀銷骨的威力不容小覷。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官員。他爲人正直,一心爲國爲民,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政策和建議。
然而,他的直言不諱和剛正不阿卻引來了一些同僚的嫉妒和怨恨。這些人開始在背地裏散佈各種謠言和詆譭之言,說李明自私自利、心懷叵測。
起初,這些謠言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謠言越傳越廣,越傳越離譜。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開始對李明產生了懷疑和誤解。
那些嫉妒李明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更加變本加厲地編造謊言。他們利用各種機會,在皇帝和其他大臣面前說李明的壞話,試圖抹黑他的形象。
儘管李明知道這些都是無中生有的污衊,但他卻無力一一辯駁。因爲衆口鑠金,積毀銷骨,人們往往更容易相信那些流傳廣泛的謠言,而不是一個人的辯解。
皇帝也逐漸受到了這些謠言的影響,對李明的信任開始動搖。李明感到無比的痛苦和無奈,他深知自己的處境十分危險,但他依然堅守着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終於,在一次朝廷的重要決策中,李明的建議因爲那些詆譭之言而被皇帝忽視。隨後,他被革職查辦,陷入了困境。
李明的遭遇讓人們意識到了謠言和詆譭的可怕力量。那些曾經嫉妒他的人雖然一時得逞,但他們的行爲卻遭到了許多有識之士的唾棄。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許多忠臣良將都曾因爲他人的詆譭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樣,許多賢能之士因小人的讒言而不得善終。
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中吸取教訓,在面對他人時,要保持客觀和理性,不要輕易相信那些沒有根據的謠言和詆譭。同時,我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爲傳播謠言的人,以免給他人帶來傷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環境。
積毀銷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