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忿填膺
成語拼音
- jī fèn tián yīng
激忿填膺成語解釋
- 膺胸。強烈的忿怒填滿胸中。形容氣憤已極。
典故出處
- 明·陶宗儀《輟耕錄》顧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學,不迨於至,以超聖人之域,煥乎賢者之業。”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聽到那不公平的待遇,頓時怒不可遏,其激忿填膺的樣子讓人印象深刻。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朝堂之上存在着不同的勢力。其中有一位忠誠正直的大臣叫李明。
當時,國家的朝政被一些奸臣所把持,他們爲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搞得民不聊生。李明看到這一切,心中無比憤慨,多次向皇帝進諫,希望皇帝能夠嚴懲這些奸臣,重振朝綱。
然而,皇帝卻被奸臣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對李明的進諫置若罔聞。不僅如此,奸臣們還對李明進行污衊和陷害,使得李明在朝堂上處處受到排擠和打壓。
一天,李明得知奸臣們又策劃了一個危害國家的陰謀,他心急如焚,再次冒死進諫。可是,皇帝依然沒有聽取他的意見,甚至還對他加以斥責。李明看着皇帝如此昏庸,國家陷入如此困境,心中的悲憤之情難以遏制,他感到自己的胸膛好似要被怒火和悲憤填滿。
回到家中,李明夜不能寐,他想到國家的未來,想到百姓的苦難,心中的激忿填膺達到了頂點。他知道,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已經無法改變這一切,但是他不甘心就這樣坐視國家沉淪。
於是,李明決定採取行動。他聯絡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和將領,祕密策劃了一場政變,試圖推翻奸臣們的統治,恢復國家的清明。在他們的努力下,政變最終取得了成功,奸臣們被一網打盡,皇帝也終於醒悟過來,開始重新整頓朝政,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
李明的行爲雖然有些冒險,但他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他的故事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一段佳話,也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在面對不公和邪惡時,要有勇氣和決心去抗爭,哪怕心中激忿填膺,也要堅定地爲了正義而行動。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被一時的利益所迷惑,要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爲重,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激忿填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