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目東門
成語拼音
- jué mù dōng mén
抉目東門成語解釋
-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讒誅殺。同“抉目吳門”。
典故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員(字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一把自盡。伍子胥臨死時說:“把我的眼睛挖出放到吳國東城門上,讓我看到越國將來消滅吳國。”沒過多久,吳國被越國所滅。
成語造句
- 當年他含冤受屈,最終落得個抉目東門的悲慘結局,實在令人嘆息。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之間紛爭不斷。伍子胥本是楚國人,因其父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歷經艱險逃到了吳國。
伍子胥才華出衆,深得吳王闔閭的信任和重用。他幫助吳王闔閭成就霸業,使吳國日益強大。然而,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戰爭中受傷去世後,吳王夫差繼位。夫差起初也對伍子胥十分敬重,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兩人在一些重大決策上產生了分歧。
伍子胥多次勸諫夫差要警惕越國的復仇,不可掉以輕心,但夫差卻被越王勾踐的表面臣服所迷惑,一心想要北上爭霸。伍子胥心急如焚,他深知越國日後必成大患,於是繼續苦諫夫差。可夫差卻聽信奸臣伯嚭的讒言,認爲伍子胥居功自傲,對自己不忠。
最終,夫差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悲憤交加,在臨死前留下遺言,要求將自己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之上,他要親眼看着越國的軍隊打進吳國。伍子胥就這樣含冤而死。
後來,越國經過多年的臥薪嚐膽,果然日益強盛起來。越王勾踐抓住時機,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吳國由於多年征戰,國力空虛,加上夫差的錯誤決策,根本無法抵擋越國的進攻。越國的軍隊如潮水般涌入吳國,吳國都城淪陷。正如伍子胥所預言的那樣,他的眼睛在東門之上見證了吳國的覆滅。
“抉目東門”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它不僅代表了伍子胥的悲憤與無奈,也反映了他對吳國命運的準確預判。在歷史的長河中,伍子胥的故事成爲了一個令人感慨的悲劇,警示着後人要善於聽取忠言,不可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以免重蹈覆轍。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忠臣爲了國家的安危,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哪怕是在死後,也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忠誠。
抉目東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