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人於千里之外
成語拼音
- jù rén yú qiān lǐ zhī wài
拒人於千里之外成語解釋
- 拒:拒絕。把人擋在千里之外。形容態度傲慢,堅決拒絕別人,或毫無商量餘地。
典故出處
- 《孟子·告子下》:“距人於千里之外。”。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魯平公準備任用孟子的學生樂正子主持國政,孟子喜出望外,公孫丑問孟子樂正子真的很有本事嗎?孟子說他論本事、見聞與知識等都不如你,他的長處是對人很好,他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很多人聚集在他身邊,能治理好國家。
成語造句
- 他那冷漠的態度,彷彿總是在無形中拒人於千里之外,讓人難以接近。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衛國。衛國的國君有一個非常寵信的大臣名叫伯嚭。
伯嚭這個人雖然很有才能,但他卻心胸狹隘,自私自利。他仗着國君的寵信,常常對其他大臣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那些與他意見不合的人更是冷漠相待,將他們拒之門外,彷彿要把他們隔絕在千里之外一般。
有一次,衛國來了一位很有才華的謀士,名叫伍子胥。伍子胥滿懷壯志,希望能在衛國施展自己的才華,爲國家的發展出一份力。然而,當他去向伯嚭表明自己的想法時,伯嚭卻因爲伍子胥的一些觀點與自己不同,便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他,甚至連話都不願意多聽一句,那冷漠的態度真的是讓人感覺如墜冰窖。
伍子胥無奈之下,只好離開了衛國。他心中暗暗感慨伯嚭的這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行爲。而伯嚭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依然我行我素。
隨着時間的推移,伯嚭的這種行爲引起了越來越多大臣的不滿,國家內部也逐漸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但伯嚭卻不以爲然,繼續沉浸在自己的傲慢與偏見之中。
後來,衛國遭遇了一場重大的危機。周邊的敵國趁機發動了攻擊,衛國陷入了困境之中。而此時,由於伯嚭平時的所作所爲,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已經離開了衛國,或者對衛國的局勢持觀望態度。
國君這才意識到伯嚭的問題,開始後悔當初對他的過分寵信。但此時已經爲時過晚,衛國最終陷入了艱難的境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總是以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對待他人,就會失去很多機會和朋友,最終也可能會給自己和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開放和包容的心,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要輕易地將別人拒之門外,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共同進步。同時,我們也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以更加明智和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拒人於千里之外-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