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過不給
成語拼音
- jiù guò bù gěi
救過不給成語解釋
- 猶救過不贍。補救過失都來不及。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工作中總是竭盡全力避免錯誤,因爲他深知一旦失誤,造成的損失可能無法挽回,那種後果絕不是救過不給就能解決的。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有一定的治國才能,但他在用人方面卻時常出現偏差。
當時,衛國有一位大臣名叫史魚。史魚爲人正直,對國家忠心耿耿。他看到衛靈公身邊有一些諂媚奉承的小人,而一些真正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卻得不到重用。史魚多次向衛靈公進諫,希望他能夠分辨忠奸,廣納賢才,但衛靈公卻並未將他的話放在心上。
隨着時間的推移,衛國的政治局勢變得越來越混亂。那些小人在衛靈公身邊不斷挑撥離間,導致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史魚看到國家陷入如此困境,心中焦急萬分。
然而,無論史魚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衛靈公的態度。最終,史魚在臨終前,將自己的兒子叫來,對他說:“我一生爲了國家盡心盡力,但卻未能讓國君走上正道。我死後,你不必舉行隆重的葬禮,只需將我的屍體放在窗戶邊,以此來提醒國君。”
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囑託做了。當衛靈公前來弔唁時,看到史魚的屍體放在窗戶邊,感到十分驚訝,便詢問原因。史魚的兒子便將父親的遺言告訴了衛靈公。
衛靈公聽後,深受觸動。他意識到自己的過錯,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從此之後,衛靈公開始疏遠那些小人,重新任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
史魚雖然已經去世,但他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爲衛國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的行爲也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一個典範。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救過不給”的重要性。史魚爲了國家的利益,不惜在死後還用獨特的方式來警醒國君,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習史魚的這種品質,當我們看到錯誤和問題時,不能視而不見,而應該勇敢地指出,及時糾正,哪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避免因錯誤的積累而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同時,這也提醒那些處於領導地位的人,要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固執己見,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帶領團隊走向成功。
救過不給-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