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投薪

成語拼音

jiù huò tóu xīn

救火投薪成語解釋

爲了撲滅火焰而將木柴扔進火中。比喻採取錯誤的辦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典故出處

《鄧析子·無厚篇》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遇到問題不能盲目行動,否則就像那救火投薪,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梁國。梁國的國王雖然算不上是雄才大略,但也一直努力地治理着國家,希望能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有一年,梁國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長時間沒有降雨,土地乾裂,莊稼枯萎,百姓們面臨着嚴重的饑荒。國王心急如焚,他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李義,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建議國王打開國庫,發放糧食給百姓,以解燃眉之急。國王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下令打開國庫,發放糧食。 然而,李義的這個辦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隨着旱災的持續,百姓們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庫中的糧食也漸漸消耗殆盡。此時,又有一位大臣站了出來,他名叫張華,他提出了一個不同的建議。張華認爲,應該組織百姓們去興修水利,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發放糧食。 但是,李義卻堅決反對張華的建議,他認爲興修水利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時間也來不及,當下最要緊的是給百姓提供糧食。兩人爲此爭論不休,國王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就在這時,一位智者來到了王宮,他聽聞了國王和大臣們的爭論。智者對國王說:“大王,李義大臣的辦法就如同救火投薪,雖然能暫時緩解火勢,但卻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張華大臣的建議纔是長遠之計,只有興修水利,才能讓梁國擺脫旱災的困擾,迎來長久的繁榮。” 國王聽了智者的話,恍然大悟。他決定採納張華的建議,組織百姓們興修水利。經過大家的努力,水利工程終於建成,梁國迎來了久違的雨水,莊稼也開始茁壯成長,百姓們的生活逐漸恢復了正常。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在面對問題時,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尋找根本的解決辦法。就像救火投薪這個成語所表達的那樣,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措施,最終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我們要學會像故事中的智者一樣,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深入地分析問題,找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社會更加進步。

救火投薪-成語圖片

救火投薪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