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俞泣杖
成語拼音
- bó yú qì zhàng
伯俞泣杖成語解釋
- 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對父母極爲孝順
典故出處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毛義捧檄,爲親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成語典故
- 相傳古代有名的孝子伯俞犯了錯誤,他的母親拿柺杖打他,伯俞哭了,母親覺得奇觀,問他爲什麼哭。他說:“以前我犯錯時你打我,我感覺到痛,如今你老了,不能打痛我了。是我不好,還讓年邁的你爲我操心,心中有愧。”。
成語造句
- 他一直非常孝順父母,聽聞父親生病後焦急萬分,那擔憂的模樣讓人想起伯俞泣杖的典故。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叫伯俞的人,他以孝順而聞名。
伯俞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卻對父母極爲敬愛。他的父親性格有些急躁,時常會因爲一些小事而責備甚至杖打伯俞。然而,伯俞從來沒有半句怨言,總是默默承受着。
隨着時間的推移,伯俞漸漸長大成人,而他的父親也日漸衰老。有一天,伯俞又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父親一如往常地拿起柺杖,重重地打在了伯俞的身上。可這一次,伯俞卻突然放聲大哭起來。父親十分詫異,以前自己打他,他從來都是默默忍受,這次爲何會如此反常。伯俞哽咽着說:“以前您打我,我覺得很痛,知道您身體康健有力。可這次,我卻感覺不到那麼痛了,我是擔心您的身體不如從前了呀。”父親聽後,老淚縱橫,心中滿是感動。
伯俞的故事很快傳遍了鄉里,人們都對他的孝順讚歎不已。在《說苑·建本》中就曾記載:“伯俞有過,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嘗見泣,今泣何也?’對曰:‘他日俞得罪,笞嘗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這充分體現了伯俞對父母的深厚情感和無微不至的關心。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伯俞這樣的孝子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孝道的真諦,成爲了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故事提醒着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該珍惜父母,關愛他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順他們。
伯俞泣杖這個成語,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是一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它傳承着對孝道的尊重和推崇,讓我們明白孝順父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在當今社會,雖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孝順父母的本質永遠不會改變。我們應該從伯俞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將這份珍貴的孝道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家庭更加和睦,社會更加和諧。
伯俞泣杖-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