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由我而死
成語拼音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伯仁由我而死成語解釋
- 伯仁:晉代周顒的字。指對別人的死亡負有某種責任
典故出處
- 《晉書·周顒傳》:“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成語典故
- 晉元帝時期,僕射周顒與宰相王導是好朋友,王導的堂兄王敦謀反殺了周顒。王敦曾經因此事徵求王導的意見,王導未置可否。後來王導得知周顒曾在元帝面前爲王敦謀反事多次爲自己辯護,不禁流淚感慨:“我雖沒殺他,但他由我而死。”。
成語造句
- 雖然這件事的發展並非我所願,但最終他落得那樣的結局,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伯仁由我而死,這讓我內心十分愧疚和痛苦。
成語故事
- 在西晉時期,有一位名叫周顗的大臣。周顗,字伯仁,他才華出衆,性格豪爽直率,深受當時人們的敬重。
當時的王敦勢力逐漸壯大,對朝廷構成了威脅。晉元帝司馬睿對王敦的行爲深感憂慮,於是與一些大臣商議如何應對。周顗堅定地站在維護朝廷的立場上,積極出謀劃策,試圖遏制王敦的勢力擴張。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王敦卻對周顗心懷不滿和忌恨。後來,王敦果然起兵叛亂,晉元帝十分驚慌。王敦在叛亂中佔據了優勢,控制了局勢。
在這混亂的局面中,有一個人叫王導,他與周顗同朝爲官,兩人私交也不錯。王導擔心王敦會對自己不利,心中惶恐不安。有一次,王導見到周顗,希望他能在王敦面前爲自己美言幾句,保自己平安。但周顗當時因爲忙於應對局勢,並沒有對王導的請求做出明確迴應。
後來,王敦掌控了大局,開始處置一些與他作對的人。王敦對周顗的才能和影響力十分忌憚,便決定除掉他。儘管有人爲周顗求情,但王敦不爲所動,最終周顗被殺害。
而王導一直以爲周顗沒有爲自己說話,對周顗心懷怨恨。直到後來,王導偶然得知,其實周顗在王敦面前極力爲自己辯護,只是王敦沒有聽進去。王導這才意識到,是自己誤會了周顗,而周顗卻因爲自己的緣故被王敦殺害,他悲痛萬分,悔恨不已,仰天痛哭道:“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這個故事深刻地展現了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和誤會所帶來的悲劇後果。周顗一心爲了朝廷和國家,卻最終因爲王敦的忌恨和王導的誤會而喪命。王導因爲自己的疏忽和誤解,導致失去了一位摯友,也揹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它讓我們明白,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人際關係時,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和客觀地去理解他人的言行,避免因爲一時的疏忽或誤解而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同時,也提醒我們要珍惜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後悔。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故事不斷警示着後人,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和理解的重要性。
伯仁由我而死-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