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郎不秀
成語拼音
- bù láng bù xiù
不郎不秀成語解釋
- 原指不高不下。後比喻不成材。
典故出處
-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爲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成語典故
- 明朝時期,田藝蘅《留青札記》中記載:元朝時稱人以郎、官、秀爲等第,“秀”是最高級別,“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時稱鄙人爲“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齊就是不郎不秀,稱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成語造句
- 他整天無所事事,學業上也不郎不秀,真讓人擔心他的未來。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小鎮,鎮裏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阿明,一個叫阿亮。
阿明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但他從小就胸懷大志,一心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他勤奮好學,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讀書和鑽研各種技藝。然而,儘管他很努力,但他似乎總是欠缺那麼一點運氣和機遇,在很多事情上都未能取得顯著的成就。
阿亮則不同,他來自一個較爲富裕的家庭,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了懶惰和貪玩的性格。他對學習和努力工作毫無興趣,整天只想着喫喝玩樂,虛度光陰。
隨着時間的推移,阿明和阿亮都漸漸長大成人。阿明雖然沒有取得巨大的成功,但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爲人踏實勤懇。而阿亮卻依然一事無成,整天遊手好閒。
鎮裏的人們看到他們兩人的情況,紛紛搖頭嘆息,說阿明是“不郎”,意思是雖努力卻未能成爲傑出人才;說阿亮是“不秀”,意指本有好的條件卻毫無作爲。就這樣,“不郎不秀”這個成語便在鎮裏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那些高不成低不就、不成材的人。
正如《西廂記》中所說:“想他每無恩義,本性難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殘紅裏。離鳳閣,近漁磯,蓬蟬鬢,蹙蛾眉,愁荏苒,淚淋漓。想父母,共親戚。哎,天那知他何日得重完備。”阿亮就如同那本性難移之人,空有好的條件卻不知珍惜和利用。
而阿明,雖然未能達到理想中的高度,但他的努力和堅持也並非毫無意義。他的經歷也讓人們明白,成功並非僅僅取決於天賦和機遇,更重要的是要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執着的追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像阿亮那樣虛度光陰、浪費自己的優勢,也不能因爲一時的挫折就像阿明那樣氣餒。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個機會,努力提升自己,即使不能成爲頂尖的人物,也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我們或許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但只要我們不放棄,不斷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避免成爲“不郎不秀”之人。
不郎不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