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

成語拼音

bù shí zhōu sù

不食周粟成語解釋

粟:小米,泛指糧食。本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喫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爲敵方工作。

典故出處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成語典故

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長子伯夷在父親死後堅決不肯繼承王位。後來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願出來爲官,感到十分恥辱,就與弟弟叔齊決定不再喫周朝的糧食,兩人隱居在首陽山,專門靠喫採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成語造句

商朝的伯夷和叔齊,爲了堅守氣節,堅決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中,靠采薇爲生。

成語故事

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伯夷,小兒子叔齊。孤竹君臨終前,留下遺命讓叔齊繼位。然而叔齊認爲伯夷更爲賢能,堅持要把君位讓給伯夷,而伯夷不願違背父親的遺命,便逃走了。叔齊見伯夷逃走,自己也不肯繼位,也離開了。 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侯姬昌施行仁政,很得民心,便一同前往歸附。等他們趕到的時候,西伯侯已經去世,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正率領着軍隊,準備東進討伐商紂王。伯夷和叔齊攔住周武王的馬頭,勸諫說:“父親去世了卻不安葬,反而大動干戈去打仗,這能說是孝順嗎?作爲臣子,卻要去討伐自己的君主,這能說是仁義嗎?”周武王的隨從聽了很生氣,想要殺死他們,但被姜子牙制止了。 周武王最終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齊認爲周武王的行爲是不道義的,他們以做周朝的臣民爲恥,便隱居在首陽山中,靠采薇爲生。有一天,他們在山中遇到了一個農夫,農夫對他們說:“你們既然不願意喫周朝的糧食,爲什麼不隱居到更遠的地方去呢?在這裏采薇,不也是周朝的草木嗎?”伯夷和叔齊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但他們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堅決不肯改變。最終,他們餓死在了首陽山。 伯夷和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被後世傳頌不衰。他們這種堅守道義、不隨波逐流的精神,成爲了許多人敬仰的楷模。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許多人像他們一樣,爲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比如,春秋時期的介子推,爲重耳割股奉食,卻在重耳成爲晉文公後隱居綿山,拒絕出山,最終被燒死在山中;還有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寧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這些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忠誠、正義和堅守。他們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在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各種誘惑時,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同時,我們也要尊重那些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價值觀。伯夷和叔齊的“不食周粟”,雖然在當時可能顯得有些迂腐和固執,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不食周粟-成語圖片

不食周粟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