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爲國
成語拼音
- lǐ ràng wéi guó
禮讓爲國成語解釋
- 治理。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大家應當秉持着公平正義的原則,以和爲貴,真正做到禮讓爲國,而非爲了個人私利不擇手段。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禮國。這個國家一直秉持着一種傳統,那就是注重禮儀和謙讓。
禮國的國君名爲禮賢,他自身就是一個非常謙遜且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有一年,禮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禮賢國君心急如焚,他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其中一位大臣提議向鄰國借糧,以解燃眉之急。禮賢國君思考片刻後,決定親自前往鄰國。
鄰國的國君聽聞禮賢國君來訪,心中有些疑惑。當禮賢國君說明來意後,鄰國國君有些猶豫。因爲借糧並非小事,這涉及到兩國之間的諸多利益。然而,禮賢國君並沒有強行要求,而是非常誠懇地講述了禮國百姓所面臨的困境,並表示日後一定會報答。
鄰國國君被禮賢國君的真誠和謙讓所打動,最終決定借給禮國大量的糧食。禮賢國君感激不已,他對鄰國國君深深行禮道謝。
在返程的路上,禮賢國君的馬車遇到了一位老婦人。老婦人看上去十分疲憊和虛弱,禮賢國君立刻讓馬車停下,詢問老婦人發生了什麼事。老婦人說她的兒子生病了,但是她沒有錢去買藥。禮賢國君毫不猶豫地從馬車上取出一些錢財遞給老婦人,讓她趕緊去給兒子買藥治病。老婦人感激涕零,連連道謝。
回到禮國後,禮賢國君將借來的糧食合理分配給百姓,幫助他們度過了難關。百姓們對國君的仁德和謙讓更是敬佩有加。
隨着時間的推移,禮國在禮賢國君的帶領下變得越來越強大。其他國家看到禮國的繁榮和禮讓之風,紛紛前來交好。禮國也以禮相待,與各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論語》中曾言:“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禮國正是因爲秉持着禮讓爲國的理念,才使得國家長治久安,繁榮昌盛。禮賢國君用他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禮讓,他的事蹟也被後世廣爲傳頌,成爲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在當今社會,禮讓依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德。我們應該學習禮國的精神,在與人相處中學會謙讓,用禮貌和尊重去對待他人。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纔會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美好。
禮讓爲國-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