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無不答

成語拼音

lǐ wú bù dá

禮無不答成語解釋

禮禮數。一方以禮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禮相報。亦指不受他人之禮,必以報答。

典故出處

《禮記·燕義》君舉旅於賓,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禮也。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

成語典故

禮無不答,言上之不虛取於下也。★《禮記·燕義》

成語造句

在人際交往中,別人向你表達善意,你就應該有所迴應,正所謂禮無不答。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諸侯國中,有一位賢明的君主。這位君主以仁德治國,非常注重與臣民之間的關係以及與其他諸侯國的交往。 有一次,鄰國的一位使者帶着豐厚的禮物前來拜訪。使者傳達了鄰國君主的問候和友好之意。這位君主熱情地接待了使者,並仔細地查看了禮物。他深知“來而不往非禮也”,雖然當時自己的國家並不如鄰國富足,但他依然精心準備了回禮,做到了“禮無不答”。 君主挑選了本國的一些珍貴特產以及象徵着和平與友好的物品作爲回禮,讓使者帶回去給鄰國君主。這一舉動讓鄰國君主十分高興,兩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緊密。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位君主的仁德和“禮無不答”的行爲傳遍了周邊各國。其他諸侯國也紛紛效仿,相互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頻繁和友好。在這個過程中,戰爭減少了,百姓們過上了相對安寧的生活。 這位君主明白,通過“禮無不答”的方式,能夠促進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智慧和行爲成爲了後人學習的榜樣。 就如同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那些善於外交的事例一樣,以禮待人、禮尚往來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這種“禮無不答”的精神不僅僅適用於國家之間,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同樣重要。它體現了尊重、友善和公平,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 在當今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汲取智慧。無論是在國際交往中還是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面對他人的善意和友好時,都應該積極迴應,做到“禮無不答”,如此才能構建起更加穩固和長久的關係,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禮無不答-成語圖片

禮無不答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