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屈詞窮
成語拼音
- lǐ qū cí qióng
理屈詞窮成語解釋
- 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
典故出處
- 《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註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成語典故
- 並不等候答覆,而正如一般忽然陷於理屈詞窮的專橫者一樣,他立刻把最後一張牌擺出來了。★沙汀《呼嚎》
成語造句
- 在激烈的辯論中,他漸漸地露出破綻,最終面對對方的犀利質問,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分別是甲國和乙國。這兩個國家時常因爲領土和資源的問題產生紛爭。
有一次,甲國的一位大臣出使乙國,試圖通過談判來解決一些雙方存在的矛盾。這位大臣能言善辯,自認爲可以在談判桌上佔據上風。
當雙方開始談判時,甲國大臣一開始滔滔不絕地闡述着甲國的立場和觀點,試圖讓乙國做出讓步。然而,乙國的談判代表們也不是喫素的,他們據理力爭,用事實和道理一一反駁了甲國大臣的觀點。
隨着談判的深入,甲國大臣漸漸發現自己的論據越來越難以支撐自己的立場,他開始變得有些慌亂,言辭也不再像開始時那麼犀利。乙國代表們則抓住機會,進一步提出了更多有力的證據和觀點。
甲國大臣努力想要反駁,卻發現自己已經無話可說,他搜腸刮肚,卻再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和言辭。他的臉色變得越來越難看,額頭上也冒出了細密的汗珠。
最終,這位甲國大臣陷入了理屈詞窮的境地。他不得不承認,在這場談判中,乙國的觀點和立場更具有合理性和說服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爭論和談判中,僅僅依靠口才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堅實的事實和道理作爲支撐。否則,就很容易像那位甲國大臣一樣,陷入理屈詞窮的尷尬局面。正如《論語》中所說:“巧言令色,鮮矣仁。”真正有智慧和品德的人,不會僅僅依靠華麗的言辭來取勝,而是以理服人,以事實爲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面對各種問題和挑戰時,做到有理有據,不被他人輕易駁倒。
理屈詞窮-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