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
成語拼音
- kuàng rì chí jiǔ
曠日持久成語解釋
- 曠:荒廢,耽誤。荒廢時間,拖得很久。
典故出處
- 《戰國策·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榮口(口爲上分下蟲,音fen)的人,被燕國封爲高陽君,並派他爲統帥,帶領軍隊攻打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帶)。榮fen很會打仗,趙王得到消息後,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勇多謀。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作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麼做,他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大將領兵了嗎?仗還沒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給齊國,那怎麼行啊!我對燕軍的情況很熟悉,爲什麼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還進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可能一定取勝,也可能敵不過榮fen,那就是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確實有本領,但他未必肯爲我國出力,因爲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會爲我國的利益而認真地對付燕軍。” 接着,趙奢又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曠日持久’,荒廢時間。這樣長久地拖下去,幾年之後,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後果不堪設想!”但是,趙孝成王和國相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然割讓三城,聘請齊國的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投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只奪取了燕國一個小城,卻沒有獲得理想的勝利。
成語造句
- 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曠日持久的對抗讓雙方都疲憊不堪。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燕國與齊國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衝突。
燕國的新君繼位後,一心想要報復齊國曾經對燕國的侵略。於是,燕國傾盡全國之力,發動了對齊國的大規模戰爭。齊國一開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就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
這場戰爭一打就是好幾年,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士兵們在戰場上歷經無數次的廝殺。戰爭的範圍不斷擴大,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田園荒蕪,民生凋敝。
燕國的大臣們漸漸意識到,這樣曠日持久的戰爭對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只有災難。其中一位有遠見的大臣鼓起勇氣向燕王進諫:“大王,如今這場戰爭已經持續太久了,我們的國力在不斷消耗,百姓們苦不堪言。雖然我們與齊國有着宿怨,但如此下去,我們恐怕也難以支撐。歷史上也有許多因爲戰爭時間過長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我們應該尋求更爲妥善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讓戰爭無休無止地進行下去。”
燕王聽了大臣的話,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戰爭以來燕國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心中也有了動搖。最終,燕王決定與齊國進行和談,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經過雙方的努力,終於達成了和平協議。燕國和齊國都從戰爭的泥沼中慢慢走了出來,開始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百姓們也終於過上了相對安穩的生活。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讓燕國深刻認識到,戰爭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有時候,和平與協商纔是更明智的選擇。它也警示着後人,在面對衝突和矛盾時,要謹慎權衡,避免陷入無盡的爭鬥中,以免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曠日持久-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