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槃捫燭

成語拼音

kòu pán mén zhú

扣槃捫燭成語解釋

扣:敲;捫:摸。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典故出處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爲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爲日也。”

成語典故

古時一個天生是瞎子的人問別人太陽是什麼樣的,人家告訴他太陽像銅盤,瞎子回家發現銅盤是可以敲響的,就把人家敲鐘的聲音誤以爲是太陽,周圍的人笑着告訴他太陽是沒有聲音而像蠟燭一樣有熱量,他回家把蠟燭當成了太陽。

成語造句

對於複雜的科學原理,他總是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去理解,簡直就是扣槃捫燭,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他從未見過太陽和月亮,但是對它們充滿了好奇與嚮往。 有一天,他偶然聽到別人談論太陽和月亮的形狀,心中十分渴望瞭解得更清楚。於是,他開始憑藉自己的想象去摸索和探究。他找來一些圓形的物品,試圖通過觸摸和感受來理解太陽和月亮的樣子。他摸到了盤子,覺得這應該就是太陽的形狀;摸到了燭臺,就認爲那就是月亮的模樣。 這個人對自己的發現深信不疑,還到處去宣揚他所認爲的“真理”。然而,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多麼的荒謬和錯誤。周圍的人有的覺得他可笑,有的則試圖糾正他的錯誤觀念,但他卻固執己見,堅信自己通過觸摸所感知到的就是正確的。 這個故事讓我們想到了“扣槃捫燭”這個成語。就如同這個盲目摸索的人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可能會因爲自己的侷限性和片面的認知,而對事物產生錯誤的理解。歷史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在古代,人們對於天文現象的認知有限,也會憑藉一些簡單的觀察和想象來做出判斷,但隨着科學的不斷進步,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準確和深入。 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自己狹隘的經驗和感覺去判斷事物,而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去探索,不斷追求真理。要像那些勇於探索的先輩們一樣,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研究,逐步揭開世界的神祕面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像故事中的那個人一樣,犯下“扣槃捫燭”的可笑錯誤,真正地理解和把握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所以,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地被表象所迷惑,要學會用理性和智慧去分析和判斷。要以史爲鑑,避免重蹈覆轍,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扣槃捫燭-成語圖片

扣槃捫燭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