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
成語拼音
- kōng chéng jì
空城計成語解釋
- 指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
典故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故事:蜀將馬謖失守街心亭,魏將司馬懿率兵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着鎮定,大開城門,自大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語典故
- 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着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
成語造句
- 敵人來襲,他急中生智,擺了一出空城計,成功嚇退了敵軍。
成語故事
- 在三國時期,天下紛爭不斷。諸葛亮作爲蜀國的軍師,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謀略聲名遠揚。
當時,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 15 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此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 2500 名士兵在城裏。衆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卻登上城樓觀望後,神色自若。他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於是心生一計。
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 20 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則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着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着拂塵。城門裏外,20 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撤退。他的兒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爲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等司馬懿退兵之後,城裏的衆人都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正是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的瞭解,以及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成功地施行了這一空城計,以少量的兵力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這一計策不僅展現了諸葛亮的非凡智慧和沉着冷靜,也成爲了歷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後來,人們便用“空城計”來形容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不設兵備故意示敵,造成敵方錯覺,驚退敵軍的策略。空城計的成功,也讓我們明白,在面對困境時,冷靜思考、靈活應變,充分利用對手的心理弱點,有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空城計-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