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成語拼音
- lè yǐ wàng yōu
樂以忘憂成語解釋
- 由於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
典故出處
- 《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講學,來到楚國葉邑,葉公沈諸梁接待了他,他對孔子不怎麼了解,就悄悄地問子路,子路一時不知怎麼回答他。孔子事後得知就對子路說以後就說:“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成語造句
- 他沉浸在自己熱愛的音樂世界中,常常因爲專注而樂以忘憂。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孔子有一個得意弟子叫顏回。
顏回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卻勤奮好學,一心追求知識和道德的提升。每天,他都沉浸在對學問的鑽研中,即使生活困苦,也從不抱怨。
有一次,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在途中遭遇了許多艱難險阻。有時食物匱乏,大家都餓着肚子;有時路途崎嶇,行走艱難。然而,顏回卻始終保持着樂觀的心態。
在艱難的處境中,顏回依然專心致志地學習和思考,彷彿忘卻了所有的煩惱和困苦。當孔子看到顏回在如此困境下依然能樂在其中,不禁感嘆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這種樂以忘憂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孔子和其他弟子。他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熱愛學習和追求真理。即使生活條件艱苦,他也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和滿足,忘卻了外界的種種困擾和憂慮。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顏回這樣樂以忘憂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在困境中堅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爲外界的困難所動搖。比如,晉代的陶淵明,儘管生活貧困,卻能在田園生活中找到寧靜和快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明代的宋濂,在艱苦的求學條件下,依然勤奮刻苦,最終成爲一代大儒。
樂以忘憂這種精神不僅僅侷限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它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進步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只有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科技發達的時代,但依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困難。我們應該學習顏回等古人的樂以忘憂精神,不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是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從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尋找樂趣和意義,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以樂以忘憂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樂以忘憂-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