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

成語拼音

lì lìng zhì hūn

利令智昏成語解釋

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

典故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趙勝)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衆,邯鄲幾亡。”

成語典故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爲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爲甚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爲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爲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爲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爲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爲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爲是“利令智昏”。

成語造句

面對金錢的誘惑,他竟然完全不顧後果,做出了違法的事情,真是利令智昏。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都渴望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勢力。 有一個名叫馮亭的韓國上黨郡守,他面臨着一個艱難的抉擇。秦國出兵攻打韓國,一路勢如破竹,眼看就要逼近上黨。韓國國君驚恐萬分,決定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以求平息戰火。 馮亭得知這個消息後,心中十分糾結。他深知秦國的貪婪和殘暴,如果上黨落入秦國手中,百姓們必將遭受苦難。在經過深思熟慮後,馮亭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將上黨獻給趙國。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聽到這個消息後,喜出望外。他認爲這是一個天大的好事,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上黨這麼大塊土地。趙國的大臣們卻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爲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應該接受;另一派則認爲這其中必定有詐,秦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趙孝成王被貪婪矇蔽了雙眼,他根本聽不進大臣們的勸告,一心只想着得到上黨。他迫不及待地派使者前往上黨,接收了這塊土地。 秦國得知趙國接收了上黨後,果然大怒。他們立刻派出大軍攻打趙國,於是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在戰爭初期,趙國憑藉着名將廉頗的出色指揮,勉強抵擋住了秦國的進攻。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趙國的國力漸漸不支。秦國見此情形,便使用離間計,讓趙孝成王撤掉了廉頗,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括根本不懂軍事,他一上任就盲目地發動進攻,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趙國也從此一蹶不振。 趙孝成王因爲一時的貪婪,做出了錯誤的決策,最終導致了國家的災難。這正可謂是利令智昏,被眼前的利益衝昏了頭腦,而忽視了潛在的巨大風險。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它提醒着後人在面對利益誘惑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切不可因小失大,重蹈趙孝成王的覆轍。

利令智昏-成語圖片

利令智昏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