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首之讎

成語拼音

mào shǒu zhī chóu

貿首之讎成語解釋

形容仇恨極深,乃欲謀取對方的頭顱才甘心。貿,通牟”。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商業競爭中,他們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已然達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那仇怨簡直就是貿首之讎。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不安。 有兩個諸侯國,甲國和乙國,多年來一直存在着諸多矛盾和摩擦。甲國的國君雄心勃勃,一心想要擴張領土,而乙國則時常成爲他覬覦的目標。 一次,甲國國君聽信了奸臣的讒言,認爲乙國對其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於是貿然發動了對乙國的戰爭。乙國毫無防備,在戰爭初期遭受了重大損失。 乙國的百姓們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對甲國的侵略行爲充滿了憤恨。乙國的一位大臣,名爲鍾離,他對甲國的暴行義憤填膺,決心要爲國家和百姓報仇雪恨。 鍾離積極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逐漸扭轉了戰局。在經過一系列艱苦的戰鬥後,乙國終於在一次關鍵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將甲國的軍隊擊退。 然而,鍾離深知這場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的傷痛,他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長久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讓仇恨繼續延續下去。於是,他主動向甲國國君提出了和談的請求。 甲國國君在經歷了戰爭的失敗後,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戰爭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兩國都陷入困境。最終,他同意了鍾離的和談提議。 在和談中,鍾離和甲國國君坦誠地交流,雙方都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他們決定放下過去的仇恨,共同尋求合作和發展的道路。 從那以後,甲國和乙國之間的關係逐漸改善,兩國人民也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而鍾離和甲國國君的這次和解,也成爲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即使有着“貿首之讎”,但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應該放下仇恨,尋求和平與合作。正如古人云:“冤家宜解不宜結”,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以和爲貴,才能實現共同的發展和進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和破壞,而寬容和理解纔是化解矛盾、走向和平的關鍵。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都應該秉持着和平共處的原則,努力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

貿首之讎-成語圖片

貿首之讎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