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縛輿櫬
成語拼音
- miàn fù yú chèn
面縛輿櫬成語解釋
- 面縛反綁着手面向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輿櫬把棺材裝在車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請受刑。這是古代君主戰敗投降的儀式。
典故出處
- 《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經,士輿櫬。”
成語典故
- 次日,魏兵大至◇主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出北門十里而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八回
成語造句
- 敵軍將領深知敗局已定,爲了表示投降的誠意,做出瞭如同古人一般面縛輿櫬的舉動。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面臨着巨大的危機。這個國家的君主因決策失誤,導致國家在與敵國的戰爭中連連失利,領土不斷喪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敵國大軍步步緊逼,兵臨城下,國家危在旦夕。
在這關鍵時刻,這個國家的一位大臣站了出來。他深知國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必須採取非常手段來挽救。於是,他力勸君主放下架子,向敵國求和。君主一開始猶豫不決,但在大臣的苦苦勸說下,最終還是同意了。
這位大臣親自帶領着一隊使者,前往敵國的軍營。他們帶着象徵着投降的物品,其中最爲引人注目的便是輿櫬。所謂輿櫬,就是一輛裝着棺材的車子,表示願意以死謝罪。大臣更是自己將雙手反綁在背後,以示完全的臣服。
當他們到達敵國軍營時,敵國的將領們都大爲驚訝。他們沒想到對方會如此決絕的表示投降。大臣當着衆人的面,誠懇地向敵國將領表達了他們的悔意和求和的決心。他引經據典,講述歷史上那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從而使國家和人民受益的例子。
敵國將領們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接受他們的投降。他們被大臣的真誠和勇氣所打動,也深知戰爭繼續下去只會帶來更多的傷亡和破壞。於是,雙方簽訂了和約,戰爭得以平息。
這個國家通過面縛輿櫬的方式,雖然看似屈辱,但卻成功地避免了國家的覆滅,爲日後的復興贏得了時間和機會。而這位大臣也因其在關鍵時刻的果斷和智慧,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絕境時,要有勇氣放下身段,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爭取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有時候,暫時的妥協和退讓並不意味着失敗,而是爲了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就如同這個國家一樣,通過面縛輿櫬的舉動,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面縛輿櫬-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