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
成語拼音
- lǐ shàng wǎng lái
禮尚往來成語解釋
- 尚:注重。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典故出處
-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孔子在家收弟子開壇講學,引起了魯定公的重視,經常到宮中講學。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藉故不見他。一次特地給孔子留下一隻烤乳豬,知道孔子最講究禮尚往來的,終於得到孔子的回訪。
成語造句
-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遵循禮尚往來的原則,你對我好,我也會對你好,這樣關係才能長久穩固。
成語故事
- 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魯國。魯國國內有一位大夫叫季孫行父。
季孫行父爲人謙遜,善於與人交往。有一次,他出使到另一個諸侯國齊國。在齊國,他受到了熱情的款待,齊國的國君和大臣們對他非常尊重,還贈送了他許多珍貴的禮物。
季孫行父完成使命回到魯國後,對在齊國受到的禮遇念念不忘。他覺得自己應該有所回報,不能白白接受別人的好意而不做出迴應。於是,他精心挑選了一些魯國的特產和珍貴物品,準備回贈給齊國。
當這些禮物被送到齊國時,齊國上下都感受到了季孫行父的真誠和對兩國友好關係的重視。從此,魯國和齊國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和密切,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也不斷加深。
這件事情在當時被人們傳頌開來,大家都讚賞季孫行父這種“禮尚往來”的行爲。在古代社會,人們非常注重禮節和人際交往的規範。禮尚往來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上的交換,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關係的維護。正如《禮記·曲禮上》中所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它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關心,通過禮物的贈送和回贈來表達自己的情誼和誠意。
在歷史的長河中,禮尚往來的觀念一直深入人心。它不僅在國家之間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個人之間的社交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禮尚往來,人們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種相互的給予和回報,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社會也因此更加和諧。
在現代社會,雖然時代在不斷髮展變化,但禮尚往來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也要懂得感恩和回報,不要只想着索取而不付出。無論是一份小小的禮物,還是一句真誠的問候,都可能成爲拉近彼此距離的橋樑。只有當我們秉持着禮尚往來的原則,才能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美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禮尚往來-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