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下士
成語拼音
- lǐ xián xià shì
禮賢下士成語解釋
-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典故出處
-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成語典故
- 唐朝時期,李勉從地方官升到宰相,他從不妄自尊大,待人非常誠懇,有禮貌。他發現縣尉爲人正直很能幹就提拔他爲南鄭縣令。他發現立巡、張參很有才幹,就請他們出來做官,不久他們去世,李勉特別懷念他們,人們稱他爲禮賢下士的典範。
成語造句
- 一位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做到像古代明君那樣禮賢下士,廣納賢才,這樣才能推動事業不斷髮展。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魏國。當時魏國的國君是魏文侯,他是一位極具雄心和智慧的君主。
魏文侯非常渴望國家能夠繁榮昌盛,人才濟濟。他深知人才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於是下定決心要廣泛招攬賢能之士。
有一次,魏文侯聽說有一位名叫段幹木的賢士,他才華橫溢,品德高尚。魏文侯便親自前往段幹木的居所拜訪他。然而,當魏文侯到達時,段幹木卻故意迴避,不願相見。魏文侯並沒有因此而生氣或放棄,他反而更加敬重段幹木,認爲他是一位真正的高潔之士。
此後,魏文侯經常不辭辛勞地前往段幹木的住處,即使一次次被拒絕,他依然堅持不懈。他的這種真誠和執着終於打動了段幹木,段幹木開始與魏文侯交流,併爲他出謀劃策。
魏文侯對待其他賢士也同樣如此。他以禮相待,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無論是出身低微還是高貴,只要有才能,魏文侯都會給予他們充分的重視和任用。
在魏文侯的禮賢下士之下,許多有才華的人紛紛來到魏國,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魏國也因此日益強大,在各諸侯國中嶄露頭角。
正如《史記》中記載:“文侯以子夏、田子方爲師。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魏文侯的禮賢下士之舉,不僅爲魏國帶來了繁榮,也成爲了後世君主們學習的典範。
在歷史的長河中,禮賢下士一直被視爲一種重要的治國之道和領導品質。只有尊重人才,珍惜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效力。而那些能夠真正做到禮賢下士的人,往往也能夠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魏文侯的故事,正是對禮賢下士這一成語的最好詮釋。
禮賢下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