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順人情

成語拼音

lǐ shùn rén qíng

禮順人情成語解釋

指禮是順乎人之常情,人與人共處必須遵守的規範。

典故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卓茂傳》:“律設大法,禮順人情。今我以禮教汝,汝必無怨惡。”

成語典故

西漢末年,丞相孔光府裏府吏卓茂爲人十分寬厚,很會人情世故。他因此而做了縣令,有人向他報告說亭長收受了他的米肉,他問是主動送禮還是索賄。那人說是主動送禮,法律規定是不能收財物的。卓茂說是主動送的,禮是合乎人情的。

成語造句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遵循禮順人情的原則,這樣才能構建和諧融洽的關係。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智慧而仁慈的君主。這位君主深知治理國家不能僅僅依靠嚴苛的律法,更要注重人情世故。 有一次,這個國家發生了一件事情。一位年輕人因爲一時衝動,在集市上與他人發生了爭執,不慎打傷了對方。按照當時的律法,傷人者應當受到嚴厲的懲罰。然而,君主在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發現這位年輕人平日裏是一個善良且勤勞的人,這次的衝突只是一時意氣所致。 君主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先輩們曾經說過的話,治國之道,在於權衡。如果一味地按照律法行事,可能會讓一個原本善良的人從此一蹶不振,也可能會引起民衆的不滿。於是,君主決定從人情的角度出發來處理這件事情。 他召集了大臣們,和他們詳細地探討了這個情況。大臣們一開始有些猶豫,畢竟律法是不可輕易違背的。但是君主耐心地解釋道:“我們制定律法的初衷,不也是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定嗎?如今,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我們應該考慮到禮順人情,不能讓律法變得過於死板。” 最終,君主給予了這位年輕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通過爲傷者服務和爲社會做出貢獻來彌補自己的過錯。這個決定在一開始引起了一些爭議,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看到了年輕人的轉變,也理解了君主的用心良苦。 這件事情之後,這個國家的風氣變得更加和諧。人們更加懂得相互理解和包容,而君主的威望也日益提高。因爲他懂得在合適的時候,放下律法的威嚴,以禮順人情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讓國家更加充滿了溫暖和活力。 正如古人云:“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人情。只有將律法與人情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明智的統治者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以靈活的方式處理各種問題,使得國家繁榮昌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不能僅僅拘泥於規則和制度,而要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人情。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寬容和理解,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禮順人情並不是要放棄原則,而是要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更加人性化地處理事情,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禮順人情-成語圖片

禮順人情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