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皆知

成語拼音

lù rén jiē zhī

路人皆知成語解釋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典故出處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語典故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死後,由司馬懿和曹爽輔佐曹睿執政。曹睿死,司馬懿殺了曹爽,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立曹髦爲皇帝。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裏,威脅要封晉公。曹髦氣憤不過,說:“司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成語造句

他的那些陰謀詭計,其實早已是路人皆知,只是他自己還以爲隱藏得很好。

成語故事

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逐漸走向衰落。司馬懿歷經幾代曹魏君主,其權勢日益膨脹。司馬懿死後,他的孫子司馬炎更是野心勃勃。 當時的曹魏皇帝曹奐,雖名爲皇帝,實則只是一個傀儡,朝政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司馬炎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積極謀劃着奪取皇位。 朝堂之上,許多大臣都心知肚明司馬炎的意圖,只是敢怒不敢言。而民間的百姓們,也漸漸察覺到了局勢的變化,對司馬氏將要篡奪皇位之事有所耳聞。 司馬炎並不急於一時,他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終於,在精心準備之後,司馬炎逼迫曹奐讓位,自己登基稱帝,建立了晉朝。 自此,司馬炎的野心和他奪取皇位的企圖成爲了公開的祕密,真可謂是“路人皆知”。就如同《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所記載的那樣:“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成語後來就用來形容那些野心或陰謀非常明顯,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情況。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權力的慾望常常驅使着人們不擇手段地去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利益。而“路人皆知”的現象,也反映出在某些情況下,真相和事實是難以掩蓋的,即使當事人極力掩飾,最終也會被人們所知曉。它提醒着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和背後的真相。同時,也告誡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不要妄圖掩蓋自己的行爲,因爲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陰謀詭計都可能在衆人的注視下無所遁形。

路人皆知-成語圖片

路人皆知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