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

成語拼音

néng jìn qǔ pì

能近取譬成語解釋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着想。

典故出處

《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成語典故

獨夫爲我,即曰貪賊;能近取譬,即曰仁義。★章炳麟《菌說》

成語造句

他總是善於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做到能近取譬,所以很受大家的歡迎。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孔子是一位備受尊崇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略微思索後回答道:“那大概就是‘恕’吧。”子貢有些疑惑地追問:“恕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耐心地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所倡導的一種重要道德觀念,那就是能夠就近從自己身上取例,推己及人。孔子認爲,一個有道德的人應該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當時的社會,人們常常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和慾望,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孔子通過“能近取譬”的教導,希望人們能夠培養出一種關愛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質。 比如,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如果自己不喜歡被欺騙,那就不要去欺騙別人;如果自己不願意被冷落,那就不要冷落他人。這種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可以避免很多衝突和矛盾,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孔子的這一思想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流傳後世。許多後來的學者和思想家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闡述。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的人因爲踐行了“能近取譬”的原則,而成爲了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能近取譬”的重要性。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社會中,當我們能夠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時,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從而建立起更加良好的關係。同時,這種品德也有助於我們培養寬容、善良和慈悲的心懷,使我們成爲更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 正如孔子所說,“能近取譬”看似簡單,實則蘊含着深刻的道德智慧。它要求我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行爲和態度,努力去理解和關愛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能近取譬-成語圖片

能近取譬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