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篇累牘
成語拼音
- lián piān lěi dú
連篇累牘成語解釋
- 累:重疊;牘:古代寫字的木片。形容篇幅過多,文辭冗長。
典故出處
- 《隋書·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
成語典故
- 李愕;字士恢,隋文帝時任治書侍御史,很有辯才,文章也寫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來的文章常常華而不實,決定上書給隋文帝,希望通過發佈政令來改變當時文風。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寫。李愕的《請正文體書》終於寫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書中從魏武帝、文帝、明帝說起,談到了他們祟尚文辭,不重視爲君之道,只注重文辭華麗的雕蟲小技,下面的人跟着他們,在文辭華麗上大做文章,漸漸形成風格,給後世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及危害,望當今皇上能出政令改變文風。,他覺得自己把要說的話都說清楚了,第二天,他就把奏章遞了上去。 隋文帝閱了李得的奏章,不住地點頭,當看到“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時,心想;李愕說得對呀,現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談來談去,都離不開吟風弄月,真是又長又累贅。這樣下去,世俗無論貴賤賢愚,都去吟詠風花雪月,崇尚絝麗文風,追逐功名利祿,可怎麼得了哇!於是他下令說:“把李愕的奏章頌示天下”。如以後寫來的奏章再刻意注意文風,定嚴加追究。”。
成語造句
- 他寫的文章總是過於冗長,廢話連篇,簡直就是連篇累牘,讓人很難有耐心讀下去。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張華的文人。
張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聰慧好學,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望。他勤奮讀書,博覽羣書,積累了豐富的學識。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開始嘗試着創作文章。他的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很快就在當地小有名氣。然而,張華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旦開始寫作,就彷彿停不下來,常常會洋洋灑灑地寫上很長很長的篇幅。
有一次,當地的郡守舉辦了一場文學比賽,邀請衆多文人蔘加。張華也積極參與其中。比賽要求參賽者根據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創作。張華拿到主題後,立刻文思泉涌,奮筆疾書。當其他參賽者都陸續交卷的時候,張華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完全不顧時間的流逝。
最終,張華交上了一篇連篇累牘的文章。這篇文章內容豐富,旁徵博引,從各個角度對主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但是,由於篇幅過長,許多人在閱讀的時候都感到有些喫力。不過,郡守卻對張華的文章十分讚賞,認爲他展現出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卓越的才華。
儘管張華的文章在這次比賽中獲得了認可,但他連篇累牘的寫作風格也引來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爲他過於囉嗦,不懂得精簡;而有人則覺得這正是他的獨特之處,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張華並沒有因爲這些爭議而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式,繼續用連篇累牘的文字抒發着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的作品流傳得越來越廣,他也成爲了那個時代備受推崇的文學家。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張華這樣以連篇累牘的風格著稱的文人並不少見。他們用大量的文字來記錄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風貌以及人們的思想情感。雖然這種風格可能不適合所有人的閱讀口味,但它卻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過去的歲月。
連篇累牘這個成語,也正是從這些文人的創作中衍生而來,用來形容篇幅很長、文字很多的文章或作品。它提醒着我們,在文字的世界裏,有着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和風格,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連篇累牘-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