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口不言

成語拼音

qián kǒu bù yán

鉗口不言成語解釋

鉗口閉口。閉着嘴不說話。

典故出處

《莊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成語典故

遇廷爭則鉗口不言,羅譴責則引身潛避。★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六

成語造句

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他心中雖有想法,卻因種種顧慮鉗口不言。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政治風雲變幻,局勢複雜難測。 有一位忠臣名叫李義,他爲人正直,敢於直言進諫,一心爲了國家的繁榮和百姓的福祉。然而,當時的朝廷被奸臣當道,皇帝又偏聽偏信,使得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李義多次向皇帝上奏,指出朝政的弊端和姦臣的惡行。但他的直言卻觸怒了那些心懷叵測的奸臣,他們聯合起來,在皇帝面前誣陷李義,說他居心叵測,妄圖擾亂朝綱。皇帝被奸臣的讒言所迷惑,對李義產生了懷疑和不滿。 不久,李義被革職查辦,投入了大牢。在獄中,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終堅信自己的忠誠和正義。 李義的遭遇讓朝中其他正直的大臣們感到心寒和恐懼。他們深知,在這樣的局勢下,如果繼續仗義執言,很可能會落得和李義一樣的下場。於是,許多大臣開始選擇鉗口不言,對朝政的弊端和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曾經繁榮昌盛的國家,因爲無人敢言真話,無人敢於指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漸陷入了混亂和衰敗。外敵趁機入侵,國內盜賊四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直到有一天,皇帝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過錯,想起了曾經被他冤枉的李義。當皇帝派人去尋找李義時,卻得知李義已在獄中含冤而死。皇帝懊悔不已,他明白是自己的昏庸和姦臣的當道,讓忠臣不敢發聲,讓國家陷入了危機。 從此,皇帝痛定思痛,開始整頓朝綱,剷除奸臣,重新啓用那些有真才實學和正直之心的大臣。然而,國家已經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想要恢復往日的繁榮,還需要付出漫長而艱辛的努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鉗口不言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在一個國家或社會中,如果人們因爲恐懼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和意見,那麼問題就無法得到及時的解決,正義也無法得到伸張,最終必然會走向衰敗和混亂。只有讓人們能夠暢所欲言,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鉗口不言-成語圖片

鉗口不言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