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口結舌
成語拼音
- qián kǒu jié shé
鉗口結舌成語解釋
- 鉗口閉口。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於淫威不敢講話。
典故出處
- 漢·王充《潛夫論》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挌囊共默而已者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面對那一番無可辯駁的論述,他竟鉗口結舌,不知如何迴應。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某個時期,天下紛爭不斷,各國爲了爭奪領土和資源,戰亂頻繁。
有一個小諸侯國,其國君名叫衛侯。衛侯性格剛愎自用,聽不進大臣們的忠言。他身邊有一位名叫公孫的大臣,爲人正直,一心爲國家的繁榮和穩定着想。
一次,衛侯決定對鄰國發動一場戰爭。公孫深知這場戰爭毫無勝算,且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於是,他在朝堂上極力勸諫衛侯,陳述戰爭的弊端和可能帶來的後果。然而,衛侯不僅不聽,反而大發雷霆,認爲公孫是在擾亂軍心,當場呵斥他。
此後,衛侯對公孫心生嫌隙,認爲他總是唱反調。公孫再次進諫時,衛侯竟下令將他關押起來,並威脅其他大臣,若再有敢反對他決策之人,必將嚴懲不貸。
這一舉動讓朝堂上的大臣們個個噤若寒蟬,鉗口結舌。他們深知衛侯的脾氣,害怕自己也像公孫一樣遭遇不幸,於是都選擇了沉默。
不久,衛侯執意發動了戰爭,結果正如公孫所料,軍隊大敗而歸,國家陷入了危機。百姓們生活困苦,怨聲載道。
這時,衛侯才幡然醒悟,後悔當初沒有聽取公孫的諫言。可此時,國家已經遭受了重創,想要恢復往日的繁榮,談何容易。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作爲領導者應當廣開言路,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否則只會讓臣子們鉗口結舌,最終導致決策失誤,國家遭殃。而作爲臣子,也應敢於仗義執言,不畏強權,爲了國家和民衆的利益挺身而出。
鉗口結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