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起而攻之
成語拼音
- qún qǐ ér gōng zhī
羣起而攻之成語解釋
- 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典故出處
-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成語典故
- 他品行惡劣,難怪大家會羣起而攻之,他這是咎由自取。
成語造句
- 面對那些損害公衆利益的行爲,大家紛紛挺身而出,羣起而攻之。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有一個小國,名叫衛。衛國雖小,但國內有一位權勢極大的大臣,名叫李兌。
李兌憑藉着自己的權謀和手段,在衛國朝堂上獨攬大權,肆意妄爲。他不僅欺壓同僚,還對百姓橫徵暴斂,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然而,朝中並非所有人都甘願屈服於李兌的淫威之下。有一位名叫子產的忠臣,他爲人正直,心繫國家和百姓。子產看到李兌的種種惡行,心中悲憤不已,多次向國君進諫,希望國君能夠懲治李兌,重振朝綱。但國君性格懦弱,畏懼李兌的勢力,對子產的諫言置之不理。
子產深知,僅憑自己一人之力,難以對抗李兌。於是,他開始暗中聯絡那些同樣對李兌心懷不滿的大臣和將領。他們在私下裏頻繁會面,商討對策。經過一段時間的謀劃,子產等人終於決定挺身而出,不再容忍李兌的胡作非爲。
在一次朝會上,子產率先站出來,當着國君和滿朝文武的面,義正言辭地揭露了李兌的罪行。他慷慨激昂地說道:“李兌專權跋扈,魚肉百姓,致使國家烏煙瘴氣,若再不加以制止,衛國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其他大臣和將領們也紛紛響應,羣起而攻之。他們一個個列舉李兌的罪狀,聲討他的惡行。
起初,李兌還妄圖狡辯,試圖爲自己開脫。但面對衆人的齊聲指責,他漸漸變得理屈詞窮,神色慌張。最終,國君在衆人的壓力下,不得不下令將李兌治罪。
衛國經過這一番整頓,終於清除了奸佞,朝政得以清明,百姓的生活也逐漸恢復了安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惡勢力,只要人們團結一心,羣起而攻之,就一定能夠戰勝邪惡,迎來正義和光明。正如《戰國策》中所說:“衆心成城,衆口鑠金。”當衆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就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無堅不摧。
羣起而攻之-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