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成語拼音

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成語解釋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典故出處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與人交往中,若能時常懷有謙遜之心,凡事不與人爭強好勝,往往能收穫意想不到的尊重和善意,正所謂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安陵的小諸侯國。這個國家雖然不大,但人民安居樂業,國風淳樸。 安陵國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名叫子虛。子虛爲人謙遜有禮,深受國君和百姓的敬重。 有一次,安陵國與鄰國發生了邊界爭端。雙方互不相讓,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子虛深知戰爭一旦爆發,遭殃的必定是兩國的百姓,於是他主動請纓,前往鄰國商談解決爭端之事。 鄰國的國君見到子虛前來,心中頗有幾分不屑,認爲安陵國是示弱之舉。然而,子虛在商談過程中,始終彬彬有禮,言辭懇切。他並未強硬地要求對方退讓,而是先對鄰國的繁榮和國君的英明表示了讚賞。 面對子虛的謙遜,鄰國國君的態度逐漸緩和。子虛這才委婉地闡述了安陵國的立場,並且提出了一個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他主動表示安陵國願意在邊界問題上“讓禮一寸”,做出一定的讓步。 鄰國國君被子虛的誠意所打動,也意識到和平解決爭端對於兩國的重要性。最終,鄰國國君不僅接受了子虛提出的方案,還決定在子虛讓步的基礎上,自己也後退一尺,以示友好和尊重。 就這樣,一場可能導致生靈塗炭的戰爭消弭於無形,兩國化干戈爲玉帛,重新恢復了友好的邦交。 此事之後,子虛“讓禮一寸,得禮一尺”的事蹟在各國之間流傳開來,成爲了千古美談。人們紛紛稱讚子虛的智慧和品德,也明白了在與人交往中,適當的謙遜和禮讓往往能夠換來更大的尊重和回報。 正如《論語》中所云:“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子虛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禮的力量,讓人們看到了謙遜和寬容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他的故事也警示着後人,在面對紛爭和矛盾時,莫要一味強硬相爭,有時候“讓禮一寸”,反而能夠收穫“得禮一尺”的美好結局。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成語圖片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