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成語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寧爲雞口,無爲牛後成語解釋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爲大者之後。

典故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

成語典故

戰國時,整個中原大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諸侯都想兼併其他的國家,稱雄天下。這些諸侯國裏實力最強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合稱“戰國七雄”。七雄中,秦國在西,自秦孝公即位後任用商鞅爲相,實行變法,國力日漸強盛,成爲最強大的國家。這樣一來,秦國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已經不滿足僅僅佔領鄰國的幾個城池這樣的小勝利了,其目的是要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其他六國分佈在秦國的東面,他們看清秦國的野心之後,就以楚國爲首,南北聯合,西向抗秦,戰略上成爲“合縱”。秦孝公的兒子惠王當政以後,採納宰相張儀的“連橫”外交政策,四處遊說,破壞六國的合縱政策。  當時有個極力主張各國聯合抗秦的政治家名叫蘇秦,他得知韓王準備接受秦國的條件,投靠秦國,就立刻去見韓王,勸他說:“我一直認爲韓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因爲韓國地理條件優越,東南西北都額可以憑藉天然的山川地勢做屏障,易守難攻;韓國又有幾十萬英勇善戰的精兵良將,銳利的武器,裝備有天下第一的強弓勁弩;韓國還有您這樣一位賢德愛民的聖主,如果與另外六國爭雄,是完全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的,您爲什麼要向秦國低頭呢?大王您要知道,韓國一旦和秦國結盟,就要屈服於秦國,以秦國貪得無厭的個性,他們一定會提出各種無理要求,還會要求您把韓國的要地宜陽、成皋劃給他。大王您今年給了他這些地方,明年他還會有新的要求,韓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國的貪慾卻是無止境的。那時,大王就只能將自己的國家拱手讓給垂涎已久的秦國的,這不是要被天下人恥笑嗎?俗話說:‘寧爲雞口,無爲牛後。’如果現在大王屈膝向秦稱臣,那與甘居牛後又有什麼區別呢?以大王的賢能,再加上韓國的精兵良將,而落得個牛後之名,就連我都替大王感到羞恥啊!”蘇秦的一番話提醒了韓王,韓王激憤地拔劍而起,仰天大喊到:“韓國寧可做一個獨立的小國,也絕不當秦國這個大國的附庸。哪怕是戰死,也絕不屈服於秦國!”  就這樣,張儀策劃的秦國連橫政策在蘇秦的努力之下宣告破產了。

成語造句

想要有所作爲就必須努力拼搏,絕不能安於現狀,否則就會像“寧爲雞口,無爲牛後”所警示的那樣,淪爲平庸。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當時有一個名叫蘇秦的人,他憑藉着自己的口才和智慧,遊說於各國之間,試圖促成合縱聯盟來對抗強大的秦國。 有一次,蘇秦來到了韓國。韓國雖然國力不算弱小,但在面對強秦的威脅時,也常常猶豫不決。蘇秦見到了韓國的君主,便向他分析局勢,他說:“大王您現在的處境就如同面臨一個抉擇,是願意成爲雞口,擁有自主和尊嚴,還是甘願做牛後,跟在別人後面受其驅使呢?秦國就如同那巨大的牛,而韓國完全可以憑藉自身的實力和智慧,成爲那獨立自主的雞口。如果一味地對秦國退讓,最終只能淪爲其附庸,失去自己的話語權和地位。” 他引經據典,講述歷史上那些弱小國家因爲勇敢抗爭而獲得尊重的例子,又列舉了一些因懦弱妥協而最終滅亡的事例。他繼續勸說道:“大王您擁有精銳的軍隊,先進的武器,還有廣闊的土地和英勇的人民,完全有能力與秦國一較高下。爲何要選擇做那牛後,在秦國面前唯唯諾諾呢?” 韓國君主聽了蘇秦的話,深受觸動。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猶豫不決,必須要爲國家的未來做出勇敢的決定。於是,他決定採納蘇秦的建議,積極備戰,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共同對抗秦國。 最終,韓國在這場複雜的局勢中堅定地站穩了腳跟,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和尊嚴,沒有成爲那任人驅使的牛後,真正做到了寧爲雞口,無爲牛後。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在面對抉擇時,要勇敢地追求自主和尊嚴,不要爲了一時的安逸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寧爲雞口,無爲牛後-成語圖片

寧爲雞口,無爲牛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