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成語拼音

nìng kě yù suì,bù néng wǎ quán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成語解釋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願爲正義而死,不願苟全性命。

典故出處

《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成語典故

公元550年,東魏的孝靜帝被迫讓位給丞相高洋後被毒死。高洋同時還殺害他的兒子及所有親屬以斬草除根。後揚言殺他的遠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寧願被殺頭也不願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殺害。

成語造句

在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時,他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表現出了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氣概。

成語故事

在南北朝時期,東魏的丞相高洋篡奪了皇位,建立了北齊。高洋心狠手辣,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前朝的宗室進行了殘酷的迫害。 在這些宗室中有一個叫元景安的人,他爲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提議要改姓高氏,以表示對新政權的效忠。然而,他的堂兄元景皓卻堅決反對,他義正言辭地說:“怎麼可以拋棄本姓,改爲他姓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願做陶器得保全!”元景皓的這番話展現出了他堅定的氣節和不屈的精神。 但元景安爲了一己私利,竟然將元景皓的話報告給了高洋。高洋聽後大怒,立刻下令處死了元景皓。元景皓爲了自己的信念和尊嚴,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的事蹟也被人們傳頌開來。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這句成語便由此而來,它體現了一種堅定的立場和高尚的品質。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如同元景皓一樣,爲了正義、爲了理想、爲了尊嚴,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句成語的深刻內涵。 比如在南宋末年,面對蒙古鐵騎的入侵,文天祥挺身而出,率領義軍抗擊敵軍。儘管最終失敗被俘,但他寧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展現了他寧可玉碎的高尚氣節。 在近代中國,無數革命先烈爲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也是“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精神的踐行者。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樑。 這句成語時刻提醒着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能輕易妥協和放棄。要像那些仁人志士一樣,爲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目標,勇往直前,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同時,也讓我們懂得了尊嚴和原則的重要性,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喪失自己的底線和品格。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成語圖片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