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涉卬否
成語拼音
- rén shè áng fǒu
人涉卬否成語解釋
- 別人涉水過河,而我獨不渡◇用以比喻自有主張,不隨便附和。
典故出處
- 《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
成語典故
- 雖有犀舟勁楫,猶人涉卬否,有須者也。★《後漢書·張衡傳》
成語造句
- 當大家都盲目跟風的時候,他卻能保持清醒,做到人涉卬否,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判斷。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名叫衛邑的小國,其國內有一位名叫子良的大臣,他爲人正直,心懷國家和百姓。然而,當時的衛國國君卻是個昏庸無能之輩,只知貪圖享樂,不理朝政。
這一年,衛國周邊的強國對其虎視眈眈,意圖侵略。衛國國君驚慌失措,竟聽從了一些佞臣的讒言,準備向強國割地求和,以保一時平安。
子良聽聞此事,心急如焚,立刻進宮勸諫國君。他慷慨陳詞,指出割地求和只是權宜之計,不僅會損害衛國的尊嚴和利益,更會讓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然而,國君被佞臣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根本不聽子良的忠言。
無奈之下,子良決定聯合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共同反對國君的錯誤決策。他們四處奔走,呼籲百姓團結起來,保衛家園。
在這個過程中,子良的一些朋友和親屬開始動搖,他們害怕得罪國君,遭受懲罰。有人勸說子良放棄抵抗,隨波逐流,免得惹禍上身。
但子良堅定地說道:“衆人皆從,我獨否。在這國家危亡之際,我怎能爲了個人安危而不顧國家大義?我決不會像他們那樣人云亦云,我堅信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確的。”
最終,在子良的努力下,衛國上下一心,衆志成城,成功抵禦了強國的侵略。子良的堅定信念和英勇行爲,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人涉卬否”這個成語,正是從子良的故事中而來,形容在別人都隨波逐流的時候,自己能夠堅守原則,不盲目跟從。這種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閃耀着光芒,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誘惑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
人涉卬否-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