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兄難弟
成語拼音
- nán xiōng nán dì
難兄難弟成語解釋
- 指共過患難的人或彼此處於同樣困境的人。
典故出處
- 元·張可久《折桂令·湖上飲別》曲:“難兄難弟俱白髮相逢異鄉。無風無雨未黃花不似重陽。”
成語典故
- 潁川有個叫陳宴的人,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後來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後來被朝廷任命爲侍中,又想讓他當司徒官,但是他不幹,朝廷又封他爲尚書令。因爲陳宴、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牆上,都畫着他們父子三個的圖像,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天,他們爲自己父親的功德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功德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宴裁決。陳宴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爲兄,季方難爲弟。他倆的功德都很高,難以分出上下啊!”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成語造句
- 他們兩人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彼此不離不棄,可謂是一對難兄難弟。
成語故事
- 在東漢時期,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陳寔,一個叫陳諶。他們出身於潁川的世家大族,自幼勤奮好學,品德高尚。
有一次,陳寔帶着兒子陳紀和陳諶一起去拜訪朋友。在朋友家中,大家相談甚歡。朋友看着陳紀和陳諶,不禁感嘆道:“你們陳家真是人才輩出啊,這兩個年輕人都如此優秀,真是難分高下。”陳寔笑着說:“他們兄弟二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談不上誰更優秀。”
後來,當地發生了一起盜竊案,官府久久未能破案。有一天,有個小偷被人發現藏在陳家的房樑上。陳寔發現後,並沒有聲張,而是把全家人召集起來,正色說道:“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小偷聽了,大驚失色,連忙從房樑上跳下來,跪地求饒。陳寔不但沒有責罰他,反而溫和地說:“看你的樣子,也不像是個壞人,想必是生活所迫才走上這條路。只要你能改過自新,還是可以重新做人的。”小偷感激涕零,連連點頭稱是。從此,這個小偷真的改過自新,成爲了一個正直的人。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潁川,人們對陳寔的品德更加敬佩。陳紀和陳諶也以父親爲榜樣,努力提升自己。他們兄弟之間感情深厚,相互扶持,共同進步。
隨着時間的推移,陳紀和陳諶都長大成人,各自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陳紀官至太鴻臚,陳諶也成爲了一名知名的學者。他們的事蹟被人們傳頌,人們稱讚他們是“難兄難弟”,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
在歷史的長河中,“難兄難弟”這個成語的含義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初,它是指兄弟二人都很優秀,難以區分高下。後來,它也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人處境相同,經歷相似。無論如何,這個成語都體現了人們對親情、友情和共同奮鬥精神的讚美。
陳紀和陳諶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以優秀的人爲榜樣,不斷努力提升自己。同時,我們也要珍惜親情和友情,相互支持,共同成長。即使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也不要輕易放棄,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難兄難弟-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