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井夷竈

成語拼音

sāi jǐng yí zào

塞井夷竈成語解釋

填井平竈。謂作好佈陣的準備。亦表示決心戰鬥,義無反顧。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戰爭爆發後,敵軍爲了快速轉移,做出了許多看似奇怪的舉動,比如塞井夷竈。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戰爭的硝煙瀰漫在華夏大地的上空。 有一次,晉國和楚國兩大強國在一處戰場相遇,雙方都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準備展開一場生死決戰。 晉軍的將領們深知楚軍的強大,心中頗爲憂慮。他們在營帳中商議着應對之策,氣氛緊張而凝重。而楚軍這邊,則士氣高昂,他們的將軍自信滿滿,堅信能夠一舉擊敗晉軍。 就在大戰即將爆發之際,晉軍中有一位足智多謀的謀士,他向將領們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建議。他認爲,在當前的局勢下,不能與楚軍正面硬拼,而是應該採取一種迷惑敵人的戰術。於是,晉軍開始了一系列奇怪的舉動。 他們先是堵塞了自己營地中的水井,填平了做飯的爐竈。這一舉動讓晉軍內部的士兵們感到十分困惑和不安,他們不明白爲何要這樣做。然而,這正是晉軍謀士的高明之處。 當楚軍的探子將晉軍塞井夷竈的情況報告給楚軍將領時,楚軍將領們錯誤地認爲晉軍已經做好了決一死戰的準備,甚至打算破釜沉舟,不再考慮退路。這種看似決然的舉動讓楚軍心生疑慮,開始對自己的優勢產生了懷疑。 晉軍趁此機會,派出使者前往楚軍營地,故意放出一些假消息,進一步擾亂楚軍的判斷。楚軍的將領們在猶豫和猜疑中,不敢貿然發動進攻。 而晉軍則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重新調整了部署,做好了充分的防禦準備。最終,當楚軍終於下定決心發動進攻時,晉軍憑藉着出色的防禦和巧妙的戰術,成功地抵禦了楚軍的攻擊,並在關鍵時刻發起反擊,打得楚軍措手不及,狼狽而逃。 這一場戰役,晉軍憑藉着塞井夷竈這一巧妙的迷惑戰術,以弱勝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了,在戰爭中,智謀和策略往往比單純的武力更爲重要。

塞井夷竈-成語圖片

塞井夷竈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