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彼此

成語拼音

bǐ cǐ bǐ cǐ

彼此彼此成語解釋

常用做客套話,表示大家一樣。亦指兩者比較差不多。

典故出處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一二二回:“正說着話,濟公進來。周員外連忙舉手抱拳說:‘聖僧久違。’和尚說:‘彼此彼此。’”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梁惠王很喜歡與別國打仗,鬧得民怨沸騰。梁惠王不解,問孟子爲什麼士兵在有喫有穿的情況下還要逃跑導致人口下降。孟子告訴他戰爭的危害性,要治理好國家,戰爭與不給人民衣食一樣影響社會的繁榮安定。

成語造句

我們兩個人的實力其實差不多,只能說是彼此彼此。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兩個諸侯國,它們的關係十分微妙。 其中一個諸侯國的國君,叫鄭莊公。鄭莊公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他的性格頗爲複雜。他與鄰國衛國之間常有摩擦和紛爭。 衛國的國君衛桓公,爲人較爲懦弱,在處理與鄭國的關係上總是搖擺不定。一次,鄭國與衛國因爲邊界的一些土地問題產生了爭執。鄭莊公決定採取強硬的態度,他派出使者前往衛國,要求衛國必須退讓。而衛桓公卻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應對。 在衛國的朝堂上,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主張強硬對抗鄭國,有的則認爲應該妥協求和。衛桓公在這兩種意見之間徘徊,始終無法做出決定。而鄭莊公見衛國遲遲沒有迴應,便以爲衛國是在故意拖延,心中更加不滿。 終於,鄭莊公決定親自率領大軍,逼近衛國邊境。衛桓公見狀,驚慌失措,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此時,一位大臣站出來說:“主公,鄭國如此咄咄逼人,我們不能坐以待斃。但以我們目前的實力,直接對抗恐怕也不是明智之舉。不如我們也派出使者,與鄭國進行談判,看看能否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衛桓公覺得這個建議有道理,於是便派出使者前往鄭國。鄭莊公接見了衛國使者,使者轉達了衛國願意談判的意願。鄭莊公冷笑道:“哼,你們衛國之前一直拖着不迴應,現在見我大軍壓境,纔想起談判,這不是被逼無奈之舉嗎?”使者趕忙解釋道:“鄭公,我們兩國之間本無深仇大恨,何必兵戎相見呢。大家各退一步,彼此彼此,不是很好嗎?” 鄭莊公聽了使者的話,沉思片刻後說:“好,既然你們衛國也有誠意,那我就給你們一個機會。我們可以坐下來談判,但前提是你們必須做出一定的讓步。” 最終,經過艱難的談判,鄭國和衛國達成了協議。雙方都做出了一些讓步,邊界的爭端也暫時得到了解決。 這個故事中,“彼此彼此”這個成語體現了雙方在某種程度上的相互妥協和讓步。就像鄭國和衛國,在面對衝突時,都需要考慮到對方的立場和利益,不能一味地強硬或退讓。只有通過相互的理解和協商,才能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實現和平共處。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無論是國家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彼此”的智慧都在不斷地發揮着重要作用。

彼此彼此-成語圖片

彼此彼此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