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裏春秋

成語拼音

pí lǐ chūn qiū

皮裏春秋成語解釋

指藏在心裏不說出來的言論。

典故出處

《晉書·褚裒傳》:“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裏陽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成語典故

東晉時期,謝安經常在衆人面前誇獎褚裒風度不凡,尚書吏部郎桓彝見他後也誇他名不虛傳,有皮裏春秋。口頭上不說什麼,心裏是非分明很有主見。褚裒爲官清廉,生活也很簡樸,從不假公濟私、仗勢欺人。

成語造句

他平時沉默寡言,讓人難以捉摸,實際上卻是皮裏春秋,心中自有一番計較。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爲晏嬰的人,他以其智慧和謀略而聞名。 晏嬰身材矮小,但才華出衆。當時的齊國,政治局勢複雜多變。晏嬰憑藉着他的機敏和洞察力,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如魚得水。 有一次,齊國與鄰國發生了一些爭端,國王準備派遣使者前往鄰國談判。衆多大臣都爭相自薦,希望能獲得這個殊榮。然而,晏嬰卻在一旁沉默不語。國王感到很奇怪,便詢問他爲何不積極爭取。晏嬰微微一笑,說道:“大王,此事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那些急於表現的大臣,未必能真正爲國家謀取利益。”國王聽後,覺得晏嬰的話很有道理,便決定讓晏嬰擔任使者。 晏嬰出使鄰國,他在談判桌上不卑不亢,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爲齊國爭取到了有利的條件。回國後,國王對他大加讚賞。 然而,晏嬰雖然在朝堂之上表現出色,但在私下裏,他卻從不輕易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很多人都覺得晏嬰深不可測,就如同“皮裏春秋”一般,表面上看不出來什麼,內心卻有着自己的盤算和考量。 晏嬰深知,在宮廷之中,人心複雜,言語稍有不慎便可能招來禍端。所以他總是謹慎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他的這種處世方式,讓他在波譎雲詭的政治環境中能夠長久地立足。 隨着時間的推移,晏嬰的威望越來越高,他也爲齊國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儘管他表面上波瀾不驚,但內心卻始終懷揣着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與擔當。他的“皮裏春秋”並非是虛僞或狡詐,而是一種生存智慧和處世哲學。 在歷史的長河中,晏嬰的故事被人們傳頌不衰。他的智慧和謀略,以及他那獨特的“皮裏春秋”,都成爲了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典範。人們明白了,在複雜的社會中,不一定要將自己的所有想法都表露無遺,有時候保持一定的內斂和深沉,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就如同晏嬰一樣,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爲國家和人民奉獻着自己的力量。

皮裏春秋-成語圖片

皮裏春秋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