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成語拼音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ān fù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成語解釋
- 存:存留;附:附着。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裏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典故出處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晉國的公子夷吾求秦國幫他登上王位,並答應給五座城池。夷吾成爲晉惠公後就違背諾言。後來秦國遇饑荒向晉國借糧,晉惠公也沒答應。大臣虢射對晉惠公說:“我們借糧也不能改善關係,就好比‘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成語造句
- 國家和人民是緊密相連的,就如同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只有國家繁榮昌盛,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魏國。魏國的國君魏文侯爲了使國家強大,廣納賢才,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吳起。
吳起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人,他爲魏文侯出謀劃策,多次帶領魏軍取得勝利,爲魏國的繁榮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魏國朝廷中出現了一些複雜的政治鬥爭。
當時,魏國的一些貴族對吳起心生嫉妒和怨恨,他們不斷地在魏文侯面前詆譭吳起,試圖讓國君疏遠他。魏文侯在這些讒言的影響下,對吳起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
吳起察覺到了這種變化,他感到自己在魏國的地位已經不再穩固。他深知,一旦失去了國君的信任和支持,自己的前途將變得十分渺茫。
此時,其他諸侯國得知了吳起在魏國的處境,紛紛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希望他能轉投自己的國家。吳起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離開魏國。
當吳起離開魏國時,他的一些親信和支持者感到非常惋惜。其中有人對他說:“您爲魏國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如今卻要離開,實在是太可惜了。”
吳起無奈地嘆息道:“如今魏國的局勢已經如此,就如同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我在這裏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只能另尋他處了。”
就這樣,吳起離開了魏國,前往了其他諸侯國。而魏國因爲失去了吳起這樣一位傑出的人才,其軍事力量和國家實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這個故事深刻地體現了“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在一個集體或組織中,整體與個體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整體出現了問題,那麼個體也難以獨善其身。就像魏國的朝廷因爲內部的爭鬥和矛盾,導致吳起這樣的人才流失,最終也影響到了國家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注重團隊的和諧與穩定,共同爲了整體的利益而努力,只有這樣,個體才能在其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