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成語拼音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成語解釋
-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裏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典故出處
- 《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晉國的公子夷吾求秦國幫他登上王位,並答應給五座城池。夷吾成爲晉惠公後就違背諾言。後來秦國遇饑荒向晉國借糧,晉惠公也沒答應。大臣虢射對晉惠公說:“我們借糧也不能改善關係,就好比‘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成語造句
- 國家和人民是緊密相連的,正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家的繁榮穩定,就沒有人民的幸福生活。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爲魏國的諸侯國。魏國的國君魏文侯非常重視國家的發展和治理。
當時,魏國與鄰國關係複雜,時常面臨着各種挑戰和威脅。魏文侯爲了穩固國家的根基,大力發展農業和軍事,同時也注重與其他諸侯國的外交關係。
在魏國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魏成。魏成智慧超羣,一心爲國家的利益着想。有一次,魏文侯詢問魏成關於國家治理的策略。魏成深知國家就如同大樹,根基穩固才能枝繁葉茂。他對魏文侯說:“國君,我們如今雖然看似繁榮,但也不能忽視潛在的問題。國家就如同一幅錦繡畫卷,每一個方面都相互關聯。如果我們只注重表面的繁華,而忽略了根本,就如同樹木失去了根基,最終會倒塌。”
魏文侯深以爲然,他開始更加註重國家的內在建設。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大臣開始只追求個人的利益和榮耀,而忽視了國家整體的利益。他們相互爭鬥,爭權奪利,使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
魏成看到這種情況,心急如焚。他多次向魏文侯進諫,提醒他要警惕這種行爲對國家根基的破壞。他說:“國君,如今這些大臣們的行爲就如同剝去了國家這棵大樹的樹皮,而他們所追求的那些虛榮和權力就如同依附在樹皮上的毛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啊!如果我們不及時糾正這種風氣,國家將會陷入危機之中。”
魏文侯聽了魏成的話,恍然大悟。他立刻採取行動,嚴厲懲處了那些只圖私利的大臣,整頓了朝堂的風氣。同時,他更加註重國家的根本建設,加強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使得魏國的地位日益穩固。
在魏文侯和魏成等人的努力下,魏國逐漸成爲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提醒人們要時刻關注事物的根本和基礎,不能捨本逐末,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發展。正如魏國的發展歷程,如果沒有穩固的根基,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繁榮昌盛。這個成語也告誡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事物的本質,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