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之功
成語拼音
- miǎn chí zhī gōng
澠池之功成語解釋
- 澠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澠池縣南。本指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秦王,爲趙國立下功勳◇泛指爲國立下巨大功勳。
典故出處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立下了類似於澠池之功的卓越成就。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當時,秦國實力強大,對其他諸侯國虎視眈眈。趙國在趙惠文王的治理下,國力也不容小覷。
有一次,秦昭襄王派人告知趙惠文王,希望能在澠池相會。趙惠文王深知此去凶多吉少,秦國向來狡詐無常,很可能設下陷阱。但如果不應約,又會被秦國視爲軟弱可欺。於是,趙惠文王在藺相如等大臣的陪同下,毅然前往澠池。
澠池之會上,秦昭襄王酒興正濃之時,故意挑釁,對趙惠文王說:“寡人聽聞趙王善於鼓瑟,今日盛會,何不彈奏一曲,以助酒興?”趙王不敢違抗,只好彈奏了一曲。秦國的史官立即上前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藺相如見此情景,挺身而出,手持瓦盆,走到秦王面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請秦王擊缶,以相娛樂。”秦王大怒,不肯擊缶。藺相如怒目而視,大聲說道:“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秦王的侍從想要上前殺了藺相如,藺相如怒喝一聲,其氣勢令衆人不敢妄動。秦王無奈,只得擊了一下缶。藺相如隨即讓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爲趙王擊缶。”
在這次會面上,藺相如憑藉着過人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爲趙國挽回了尊嚴,讓秦國不敢輕易對趙國動手。
澠池之會結束後,回到趙國,藺相如因在澠池會上的出色表現,立下了大功,被趙王封爲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頗爲不滿,揚言要羞辱藺相如。然而藺相如卻以國家大局爲重,不與廉頗計較。最終廉頗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負荊請罪,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
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中的功績,被後世稱爲“澠池之功”,成爲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典故,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強敵和困境時,要勇敢機智,維護國家和自身的尊嚴。
澠池之功-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