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逼處此
成語拼音
- shí bī chǔ cǐ
實逼處此成語解釋
- 指爲情勢所迫,不得不這樣。
典故出處
- 《左傳·隱公十一年》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那種艱難的處境下,他毫無辦法,實逼處此,只能做出那樣的選擇。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小國,名爲衛。衛國本就國小力弱,在大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其國君衛獻公,性格乖張,治國無方,導致國內民不聊生,大臣們也是憂心忡忡。
當時,衛國的一位大臣名叫孫文子。孫文子一心爲國,多次向衛獻公進諫,希望他能夠勵精圖治,改變國家的困境。然而,衛獻公不僅不聽從孫文子的良言,反而對他心生不滿,認爲孫文子是在故意挑戰他的權威。
一次,衛獻公在朝堂之上,當着衆多大臣的面,對孫文子進行了嚴厲的斥責,絲毫不給孫文子留一點顏面。孫文子感到無比的羞辱和憤怒,但他仍然強忍着心中的怒火,希望衛獻公能夠幡然醒悟。
可是,衛獻公並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他甚至開始謀劃着要除掉孫文子,以消除這個在他眼中的“眼中釘,肉中刺”。
孫文子在得知衛獻公的陰謀後,深知自己已經陷入了絕境。他明白,如果再不採取行動,不僅自己性命難保,整個衛國也將陷入更加混亂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孫文子實逼處此,不得不奮起反抗。
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和一些同樣對衛獻公失望的大臣,經過精心的策劃,發動了一場政變。在這場政變中,衛獻公被趕下了王位,孫文子掌握了衛國的大權。
孫文子掌權後,努力整頓朝綱,安撫民心,試圖讓衛國重新走上正軌。然而,這場動盪給衛國帶來的創傷卻難以在短時間內癒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逼到絕境,實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就可能會採取極端的行動。正所謂“實逼處此”,有時局勢的發展會讓人不得不做出無奈的抉擇。但我們也應該從衛獻公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作爲領導者,應當虛心納諫,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切不可一意孤行,否則可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實逼處此-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