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補闕

成語拼音

shí yí bǔ quē

拾遺補闕成語解釋

遺遺漏;闕過失。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

典故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成語典故

臣聞古之爲臣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獻可替否,拾遺補闕。★《晉書·江統傳》

成語造句

在整理古籍的工作中,他認真負責,善於發現問題並進行修正,真正做到了拾遺補闕。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政治風雲變幻,國家的興衰往往取決於衆多因素。其中,有一羣心懷天下、目光敏銳之士,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努力爲國家“拾遺補闕”。 話說在某一朝代,國家初定,百廢待興。新君即位,立志要開創一番盛世偉業。然而,治理國家並非易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在朝堂之上,官員們紛紛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爭鬥,許多關乎民生的重要事務被忽視。就在這時,一位名叫李賢的官員挺身而出。他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步步踏入了朝堂。 李賢爲官清正廉潔,從不參與那些無謂的權力爭鬥。他把目光放在了那些被衆人忽略的細節之處,用心去“拾遺補闕”。 有一次,朝廷爲了增加稅收,準備對一些偏遠地區的百姓加重賦稅。這一舉措看似能夠短期內充實國庫,卻未曾考慮到那些地區百姓的貧困狀況。李賢得知此事後,立刻向皇帝進諫。他列舉了諸多歷史上因賦稅過重而導致民不聊生、國家動盪的例子,並詳細闡述了此次加重賦稅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皇帝聽後,恍然大悟,最終取消了這一不當的決策。 又有一回,朝廷在推行一項新的法令時,由於考慮不周,存在一些漏洞。李賢在仔細研究後,向相關部門提出了具體的修改建議,使得法令能夠更加完善,有效地推行下去。 李賢的行爲引起了一些權貴的不滿,他們紛紛在皇帝面前詆譭李賢,試圖讓他失去皇帝的信任。然而,皇帝深知李賢的爲人和他爲國家所做的貢獻,始終對他信任有加。 在李賢的努力下,國家的各項政策逐漸完善,百姓的生活也日益安定。他的“拾遺補闕”之舉,不僅爲國家挽回了許多可能出現的損失,更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尊重。 後世之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無不感慨李賢的功績。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拾遺補闕”的真正含義,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賢臣典範。其事蹟也激勵着後來的爲官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關注國家治理中的細微之處,爲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拾遺補闕-成語圖片

拾遺補闕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