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成語拼音
- shùn zhī zhě chāng,nì zhī zhě wáng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成語解釋
- 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他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他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典故出處
-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封建社會,帝王擁有絕對的權威,常常宣稱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風雲變幻、王朝更迭都驗證了一個道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秦朝末年。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胡亥繼位,趙高弄權,致使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點燃了反秦的烽火。
此時,各地的英雄豪傑紛紛響應。劉邦,原本只是沛縣的一個小小亭長,他順應時勢,決心推翻暴秦。他廣納賢才,身邊聚集了蕭何、樊噲、張良等一衆能人志士。劉邦深知百姓的疾苦,他所到之處,安撫民心,廢除苛政,因而得到了民衆的擁護和支持。
而反觀項羽,雖然他武力超羣,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猛,但在對待民衆和策略上,卻屢屢失誤。他剛愎自用,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在進入關中後,燒殺搶掠,大失民心。
劉邦順應民意,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使得百姓歸心。而項羽則逆民意而行,肆意妄爲。最終,劉邦在楚漢相爭中逐漸佔據上風,垓下一戰,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再次陷入混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逐漸壯大。而劉備,在起初只是一個勢單力薄的人物。但他以興復漢室爲己任,廣施仁德,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又有關羽、張飛等猛將相隨。劉備順應天下人渴望安定的心願,一步步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
而袁紹,雖出身名門望族,擁兵自重,但他優柔寡斷,不能順應形勢,做出正確的決策。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
在歷史的演進中,那些能夠順應時代潮流,關注民生,順應民意的人往往能夠成就一番大業;而那些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倒行逆施,不顧民衆意願的人,最終都走向了滅亡。這正應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句成語。它警示着後人,要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