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
成語拼音
- bào xīn jiù huǒ
抱薪救火成語解釋
-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典故出處
- 《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成語典故
-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爲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爲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爲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爲國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裏,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爲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着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成語造句
- 他採取的方法根本就是抱薪救火,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了。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魏國。魏國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政治逐漸腐敗,國力也開始衰退。
當時,魏國的鄰國秦國日益強大,對魏國虎視眈眈。秦國不斷地出兵侵犯魏國的邊境,搶奪魏國的土地和財富。魏國的君主和大臣們面對秦國的威脅,感到十分恐慌和無助。
有一位大臣名叫蘇代,他看到魏國的困境,便向君主進言,提出了一些應對秦國的策略。然而,魏國的君主卻沒有采納蘇代的建議,反而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措施。
魏國君主認爲,只要給秦國送去大量的財物和珍寶,就能夠平息秦國的侵略。於是,他不斷地派遣使者帶着珍貴的禮物前往秦國,希望能夠求得和平。但是,秦國的統治者並不滿足於這些財物,他們繼續發動進攻,魏國的領土不斷地被侵佔。
蘇代看到魏國君主的做法,心急如焚。他再次進宮勸諫君主,說道:“大王,您這樣做就如同抱薪救火啊!您用柴草去撲滅火焰,柴草越多,火焰就會燒得越旺。您不斷地給秦國送去財物,只會讓秦國更加貪婪,他們的侵略也會更加肆無忌憚。我們應該採取強硬的措施來對抗秦國,而不是一味地求和。”
然而,魏國君主根本聽不進去蘇代的話。他仍然堅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繼續向秦國送去大量的財物。
最終,魏國的國力被消耗殆盡,秦國輕易地就佔領了魏國的大片土地。魏國的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對君主的愚蠢行爲感到無比的憤怒和悲哀。
歷史上,類似魏國這種抱薪救火的例子並不少見。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或困難時,人們往往容易陷入錯誤的思維模式,採取一些看似能夠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卻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的方法。
就如同戰國時期的韓國,面對秦國的威脅,也曾試圖通過派水工鄭國去秦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國的國力。然而,這一做法最終也沒有能夠阻止秦國的崛起,反而讓秦國更加警惕韓國的意圖。
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故事中吸取教訓,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地分析問題,尋找真正有效的解決辦法。不能像魏國君主那樣,盲目地採取一些看似可行,但實際上卻會帶來更大危害的行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立足,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抱薪救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