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期艾艾
成語拼音
- qī qī ài ài
期期艾艾成語解釋
- 形容口喫的人吐辭重複,說話不流利。
典故出處
- 《史記·張丞相列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喫,語稱艾艾。”
成語典故
- 據《史記》記載:漢初有個將軍叫周昌,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爲泗水卒史,農民戰爭中歸劉邦,並從劉邦入關破秦,任中尉,後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陰侯。周昌爲人正直,敢於直言。他口喫,說起話來很費勁。當時,漢高祖劉邦想廢掉太子劉盈,另立如意爲太子。周昌對此堅決反對,並向劉邦提出勸諫,說:“我不善言辭,但知此事不能這麼辦,如陛下想廢太子,我就不服從您的命令了。”因爲周昌口喫,在說上述話時,把本不需重疊的“期”字說成了“期期”。 據《世說新語》記載:三國時,魏將鄧艾口喫,但應對巧妙。他在自稱名字時,常常連說:“艾……艾”。有一次,晉文王和他開玩笑說:“你老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呀?”鄧艾迴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個鳳。” 根據以上記載,後人引伸出“期期艾艾”這句成語,形容口喫的人說話不流利。
成語造句
- 他說話的時候總是結結巴巴,期期艾艾的,半天也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意思。
成語故事
- 在漢朝時期,有一個名叫周昌的大臣。周昌爲人正直,敢於直言進諫,深受漢高祖劉邦的敬重。
有一次,劉邦想要廢黜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爲太子。這一舉措引起了朝廷上下的軒然大波,許多大臣都紛紛進言反對,但劉邦卻不爲所動。周昌得知此事後,心急如焚,他決定親自面見劉邦,闡明自己的觀點。
周昌本就有些口喫,當他急匆匆地趕到劉邦面前時,由於情緒激動,更是變得結結巴巴。他努力地想要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說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臣……期期不奉詔。”劉邦看到周昌如此着急又口喫的樣子,不禁被逗笑了,暫時打消了廢黜太子的念頭。
時光流轉,到了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鄧艾的將領。鄧艾出身貧寒,但他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
鄧艾在軍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他多次率領魏軍取得重要勝利。然而,鄧艾也有一個小小的缺點,那就是說話有些口喫。在一次彙報軍情時,鄧艾因爲緊張,說話變得更加不順暢,他磕磕絆絆地說道:“艾……艾……艾以爲此事可行。”周圍的人聽了,都忍不住偷笑。
後來,人們將周昌的“期期”和鄧艾的“艾艾”結合起來,形成了“期期艾艾”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口喫的樣子。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不足,即使是像周昌和鄧艾這樣有才能的人也不例外。我們不能因爲一個人的小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和成就。同時,這也提醒我們要以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他人,不要輕易嘲笑別人的不足之處。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我們都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和差異,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包容的社會環境。正如周昌和鄧艾,儘管他們口喫,但他們的忠誠和才華依然值得我們銘記和敬仰。
期期艾艾-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