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攻錯
成語拼音
- tā shān gōng cuò
他山攻錯成語解釋
- 比喻拿別人的長處,補救自己的短處。
典故出處
- 《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爲錯。”
成語典故
- 借他山攻錯之資,集世界交通之益,翹盼旌旄,勿吝金玉!★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
成語造句
-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應該善於借鑑他人的成果和經驗,以達到他山攻錯、不斷進步的目的。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相鄰的國家,分別是甲國和乙國。
甲國的國君勵精圖治,希望能夠讓國家繁榮昌盛。他重視農業生產,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使得糧食產量逐年增加。同時,他還大力發展商業,與周邊各國建立了友好的貿易關係,國家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
乙國的國君同樣有着雄心壯志,但在治理國家的策略上卻與甲國有所不同。乙國注重軍事力量的發展,招募了大量的士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乙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周邊地區聲名遠揚。
有一年,兩國邊境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農作物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甲國國君迅速採取措施,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同時,他還組織百姓尋找水源,挖掘水井,努力緩解旱災帶來的影響。
而乙國國君則認爲,旱災是暫時的,應該把重點放在軍事防禦上,以防其他國家趁火打劫。於是,他不但沒有拿出糧食救濟災民,反而加大了軍事投入,使得百姓的負擔更加沉重。
隨着時間的推移,甲國在旱災過後,很快恢復了元氣,農業和商業繼續蓬勃發展。而乙國由於長期忽視民生,國內怨聲載道,社會動盪不安。
這時,周邊的一個小國看到乙國的虛弱,企圖趁機侵略。乙國國君急忙調集軍隊抵抗,但由於長期的民不聊生,士兵們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打折扣。
在這危急關頭,甲國國君展現出了博大的胸懷。他認爲,相鄰的國家應該相互幫助,共同應對困難。於是,他派出使者,帶着大量的糧食和物資前往乙國,表示願意伸出援手。
乙國國君感激涕零,深刻反思了自己過去的錯誤。他開始學習甲國的治國理念,重視農業生產,關注民生,減輕百姓的負擔。同時,他也與甲國加強了交流與合作,互相借鑑對方的優點和經驗。
經過多年的努力,乙國終於也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甲國和乙國的故事成爲了周邊各國傳頌的佳話。人們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應該善於學習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就像“他山攻錯”這個成語所表達的那樣,藉助別人的長處來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他山攻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