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女憂魯
成語拼音
- qī nǚ yōu lǔ
漆女憂魯成語解釋
- 魯穆公時國事危急,漆室之女對國家深感憂慮。指不當政的人對國事擔憂
典故出處
- 清·毛祥麟《墨餘錄·開捐例》:“行見貞下起元,物極必反,沙汰之政,當軸必已籌及,毋徒爲漆女之憂魯也。”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魯國內部鬥爭激烈,魯穆公年老得子,立爲太子,身邊的權勢紛紛垂涎魯室,國事甚危。一大戶人家漆室有一個少女倚柱長嘆,希望忠臣們能好好輔佐王室,然事與願違,她只能是自己憂國憂民罷了。
成語造句
- 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許多人展現出了漆女憂魯般的愛國情懷,挺身而出,爲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奮鬥。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普通的魯國女子,人們稱她爲漆女。
漆女雖然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子,但其心懷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當時的魯國,局勢動盪,內憂外患不斷。政治上,一些權臣爲了私利爭鬥不休,導致國家治理混亂;外部又面臨着其他諸侯國的威脅和挑戰。
漆女目睹着這一切,心中充滿了焦慮和擔憂。她深知國家的興衰與每一個百姓息息相關,她常常獨自思考着魯國的未來,爲國家的命運而嘆息。
她沒有什麼權勢,也沒有能力去直接改變這一切,但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國家的關心。她會向周圍的人講述國家所面臨的困境,希望能喚起大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漆女的這種憂國之情並非一時衝動,而是長久以來的積累。她曾多次以自己的言行來警示人們要重視國家的命運。儘管她的力量微薄,但她的精神卻感染了許多人。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漆女這樣心懷國家的普通人並不少見。就如《詩經》中所記載的那些關心國家命運、心繫百姓疾苦的普通民衆一樣,他們雖然身份低微,但對國家的熱愛和憂慮卻無比真摯。漆女憂魯的故事,正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她讓我們明白,無論身份高低,每個人都可以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一份深深的憂慮和關切,也能成爲推動國家前行的動力。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前進的寶貴財富,它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始終保持着對國家的熱愛和責任感。
漆女憂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