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身吞炭

成語拼音

qī shēn tūn tàn

漆身吞炭成語解釋

漆身:身上塗漆爲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典故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爲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爲啞,變其音。”《史記·刺客列傳》:“漆身爲厲(癩),吞炭爲啞,使形狀不可知。”

成語典故

春秋末期,晉國內亂,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家將豫讓發誓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把他放了。第二次他把全身漆成癩子,然後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成語造句

他爲了復仇,決心像豫讓那樣漆身吞炭,改變自己的容貌和聲音,等待時機。

成語故事

在春秋末年,有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故事。 當時,晉國的大臣智伯勢力強大,他欺凌弱小,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其中,韓、趙、魏三家經常受到智伯的壓迫和挑釁。最終,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一舉消滅了智伯。智伯有一個家臣名叫豫讓,他對智伯忠心耿耿。智伯死後,豫讓決心爲他報仇雪恨。 豫讓爲了實現自己的復仇計劃,不惜改變自己的容貌和身份。他把自己全身塗上漆,使自己的皮膚變得粗糙不堪,如同患了惡疾一般,還吞下炭火,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沙啞難聽。他扮成乞丐,在集市上乞討,暗中尋找着報仇的機會。 有一次,豫讓得知趙襄子要外出,便提前埋伏在他必經的一座橋下。當趙襄子的馬車經過時,馬突然受到驚嚇。趙襄子警覺地讓人搜索,發現了豫讓。趙襄子十分感慨地說:“豫讓啊,你也曾爲範氏、中行氏效力,智伯滅了他們,你卻沒有爲他們報仇。如今爲何對智伯如此執着呢?”豫讓回答道:“範氏、中行氏待我如常人,我便以常人的方式報答他們。而智伯以國士之禮待我,我自當以國士的行爲回報他。”趙襄子雖然欽佩豫讓的忠誠和勇氣,但也知道不能留下這個隱患,於是便讓人把豫讓帶走了。 然而,豫讓並沒有放棄。他又想出了一個新的辦法,他用利刃劃破自己的皮膚,鮮血淋漓,然後懇請一位朋友把自己的模樣畫在趙襄子經常經過的宮牆上。他就守在牆下,等待趙襄子的到來。當趙襄子再次經過時,看到了牆上豫讓那恐怖的畫像,心中一陣驚愕。他明白了豫讓的決心和執着,知道這個忠誠的家臣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最終,趙襄子無奈地長嘆一聲,下令讓士兵處死豫讓。豫讓在臨死前,仰天長嘆:“吾可以下報智伯矣!”他的忠誠和堅毅成爲了千古傳頌的佳話。 豫讓的故事,展現了他對故主的一片赤誠之心,漆身吞炭也成爲了形容人忍辱負重、決心復仇的經典成語。他的行爲雖然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顯得有些極端,但他的精神卻深深地打動了後人。在歷史的長河中,豫讓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閃耀着忠誠與正義的光芒,讓人們銘記着那個時代的悲壯與豪情。

漆身吞炭-成語圖片

漆身吞炭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