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黃雀
成語拼音
- táng láng huáng què
螳螂黃雀成語解釋
- 比喻目光短淺,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略語。
典故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三回打虎功思懸賞,殺人身被官拿,試看螳螂黃雀,勸君得意休誇。”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複雜的局勢中,各方勢力相互爭鬥,卻不知自己正處於螳螂黃雀的危險境地。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
有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其國君名叫鄭公。鄭公雖然心懷大志,想要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但無奈國力微弱,常常在大國的夾縫中艱難求存。
這一年,鄭公聽聞鄰國衛國有了內亂,衛國的一些大臣爲了爭奪權力,互相攻伐,導致衛國國內局勢動盪不安。鄭公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想要趁機出兵衛國,佔領一些土地,擴充自己的疆域。
於是,鄭公召集了大臣們商議此事。大臣甲站出來說道:“國君,衛國如今內亂,確實是我們的一個機會。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大國的存在。如果我們貿然出兵,可能會引起其他大國的不滿,甚至引來他們的攻擊。”
大臣乙卻反駁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衛國如今自顧不暇,我們此時出兵,定能有所收穫。”
鄭公聽了大臣乙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決定出兵衛國。鄭國的軍隊迅速出擊,很快就佔領了衛國的一些城池和土地。
鄭公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以爲自己的國家即將走向強盛。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舉動引起了另一個大國楚國的注意。楚國一直覬覦周邊各國的土地,看到鄭國趁衛國內亂出兵,認爲鄭國是一個不安分的小國,對自己構成了威脅。
於是,楚國派出了大軍,向鄭國進發。鄭國的軍隊在楚國的強大兵力面前,毫無抵抗之力。很快,楚國的軍隊就佔領了鄭國之前佔領的衛國土地,並且繼續向鄭國的本土逼近。
鄭公此時才如夢初醒,後悔不已。他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多麼的愚蠢,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背後的危機。
這就如同螳螂捕蟬,志在眼前的蟬,卻沒有料到身後的黃雀。鄭公一心想要趁衛國之亂獲取利益,卻沒有想到楚國這隻“黃雀”在背後虎視眈眈。最終,鄭國不僅沒有得到好處,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國家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利益和機會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考慮到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危機,切不可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忽視了潛在的危險,否則就可能會像鄭公一樣,陷入“螳螂黃雀”的困境之中。
螳螂黃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