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晦之計

成語拼音

tāo huì zhī jì

韜晦之計成語解釋

韜把才華隱藏起來;晦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蹤跡。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典故出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羣居遊處,未嘗有言。”

成語典故

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爲韜晦之計。★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成語造句

他在複雜的局勢中,巧妙運用各種手段,看似平常,實則是在實施韜晦之計,以待時機成熟,一鳴驚人。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亂世之中,有一位名叫李逸的謀士。 李逸生活在一個諸侯紛爭、戰亂頻繁的時代。他才華出衆,智謀過人,一心想要尋找一位明主,施展自己的抱負,拯救蒼生。然而,在這混亂的局勢中,各方勢力錯綜複雜,稍有不慎,不僅抱負無法實現,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起初,李逸投靠了一位勢力較強的諸侯。他盡心盡力爲其出謀劃策,幫助這位諸侯在幾次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李逸發現這位諸侯心胸狹隘,目光短淺,且生性多疑,並非能夠成就大業之人。 李逸深知繼續留在這位諸侯身邊,不僅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還可能會因功高震主而遭猜忌。於是,他決定離開。但他明白,若直接提出離開,定會引起諸侯的懷疑和不滿,甚至可能會被暗中加害。 經過深思熟慮,李逸決定採用韜晦之計。他開始故意在一些決策上表現得猶豫不決,不再像以往那樣果斷明智。在面對諸侯的詢問時,他也總是含糊其辭,彷彿失去了往日的智謀。在軍事會議上,他甚至會提出一些看似荒謬的建議,讓衆人對他的能力產生懷疑。 不僅如此,他還裝作沉迷於酒色之中,每日飲酒作樂,不再關心軍政事務。諸侯見他如此,漸漸地對他失去了信任和重視,認爲他已不再是當初那個足智多謀的謀士。 終於,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李逸以身體不適爲由,請求辭官歸鄉。諸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甚至沒有一絲挽留。 離開諸侯之後,李逸開始四處遊歷,尋找真正有雄才大略的明主。經過一番波折,他遇到了一位志向高遠、禮賢下士的君主。李逸向其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和謀略,得到了君主的賞識和重用。 在這位君主的麾下,李逸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爲其出謀劃策,最終幫助君主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也讓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李逸以韜晦之計成功地擺脫了困境,尋得了明主,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一故事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在面對複雜局勢時,善於隱忍、保存實力、等待時機的典範。

韜晦之計-成語圖片

韜晦之計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